怒海覆清1852

第四八一章 公祭(2/3)


 这两人还打出感觉来了。

 蓝天野在学堂担任武术教官,能够让自己的功夫发扬光大,还能为国培养人才,他现在干劲十足。

 蓝家的家业也不需要他们自己去打理,有政府帮忙看着,他们只要吃红利就行。两个儿子现在都在军校培训,等到出去了之后就是军官,从副中队长开始做起。

 蓝灵儿则跟着少年班一起出国历练,想到自己的女儿年纪轻轻就能够留洋,蓝天野心中是满满的自豪感。

 而且自己的闺女现在与元首的妹妹成了闺蜜,以后的蓝家只要不作死,妥妥的一个大家族。

 作为一个畲人,想要家族壮大并不容易。也就华族才能够做到这么包容。

 康老八负责作训部,部队的训练考核、军校教育、民兵的训练召集都算是他的主业。

 这样八爷大部分时间就要留守福州,正好给董良出去创造了条件。

 漳州府漳浦县南坂生产大队。队员们趁着冬季田里没有事情,正在队长的组织下修整田间的水沟。

 春季的时候,官府在鹿溪上修建了一个蒸汽机泵站,为了这个泵站专门修建了一条水渠。

 这不水渠用了半年,长了不少草,沿途的各个大队都趁着冬季渠中无水,抓紧时间修整渠道,清除杂草和淤泥。

 田中已经种植了马铃薯,迁走了一半的人口之后,整个大队每家大概能够分到十亩农田。

 本来村里想要再开辟出五百亩山地,但是上面并没有同意。

 董良严禁地方上擅自开垦山地。现在华族有了东番岛、吕宋和海南岛三处地方。这三处地方都有大量适合开垦的荒地。

 本土的很多地方已经有了过度开垦的情况。

 满清的耕地面积连全世界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是人口却有将近五万万,几乎占据全世界人口的一半。

 所以董良之前跟手下说的统治世界的言论可不是吹的,靠着全球一半的人口确实是可以实现的。

 他限制土地的开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移民,如果百姓有足够的可耕种土地,他们还愿意迁移吗?

 彭家是村中的一户普通的农人,一对四十几岁的夫妇带着五六个孩子,大的已经二十几岁,小的才不到十岁。

 要说彭家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们家的门上有一块木制的大红牌匾,上面写着烈士之家。

 彭家一共三个儿子,大儿子成家了,二儿子彭家耀在年初参加了复兴会组织的起义,后来在厦门整编的时候,彭家耀光荣地成为了一名护卫军的战士。

 后来他随着军队北上作战,在进攻福安县城的战斗中不幸被守军的大炮击中牺牲。

 彭家送老二当兵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军队的人将彭家耀的骨灰送回来的时候,彭家二老还是哭的死去活来。

 彭家的人此时跟着队员都在沟渠劳动,大队长突然找到了他们:“彭林生,赶紧回家去,有大人物到你家里去。”

 大队长也不知道是谁来了,吩咐他的人是县公署的负责人,对方也没有告诉他来的人是谁。

 彭林生哪里敢怠慢,他叫上自己的老婆和儿子就往家里赶去。

 大队长则飞快地在前面带路。

 还没有到家里,彭林生就看到一些穿着蓝色军装的士兵站在巷口,他家的门口也有。

 县里的官员亲自站在门口等着彭林生。

 “彭老哥啊,是元首来看望你们了,你家的二小子是为国捐躯的,元首没有忘记他啊,这不过年了,元首来看看烈士的家属过得怎么样。你别紧张啊,有什么说什么就好了。”县里的官员嘴上这么说,但是彭林生哪里敢乱讲话啊。

 进到屋里,彭林生就看到了和颜悦色的元首。老人家上去就要下跪,还好随行的护卫长兰霆反应快,一个健步就上前扶住了对方。

 县公署的官员额头上的汗都要渗出来了,见官不跪,这个规矩早就已经宣讲下去了。华族倡导新生活运动,废除了许多民间陋习,比如裹小脚,比如见官跪拜。彭林生这样做,说明漳浦县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彭老叔,你坐下来说话,你家彭家耀那是为国捐躯,我们现在能够欢欢喜喜地等着过年,全都是他们的功劳。咱们华族优待烈士,逝去的烈士最是可敬。我就想问一下,官府年底会给烈士家属发放十斤猪肉、一担米,这些东西你们拿到了吗?”

 这个地方官员还真没有人敢贪污的,那是人家拿命换来的东西。

 彭林生赶紧点头道:“元首啊,感谢国家还记得咱们,家耀的牺牲值了。东西俺们恶都收到了,请元首放心。”

 “那县里有没有组织公祭?”

 华族的每一个县都有轩辕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