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

第五二七章 福将(2/3)

,我林岳就是一块砖头,哪里需要我,我就放在哪里。”

 林岳借用军中文化教育常用的一句话说道。

 送走了林岳,时间已经不早,但是还没有到董良休息的时候。

 傅善祥这段时间跟着董良见识到了很多东西。

 她见到一个个新建立的村庄,华族叫生产大队。

 这样的称呼有些像是军队,生产大队的大队长是由华族的行政公署任命。

 负责组织队员生产和上交公粮。

 华族取消了农民的货币税收,这是一项良政。

 农民的大多数收入都来自粮食生产。

 但是粮食的定价权在商人的手中。

 农民要卖了粮再交税,这样就受到了两次盘剥。

 她在生产大队看到用白色石灰在墙上写的标语“包产到户,营收自负,上交官府的,留足大队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这样就能够给百姓更加稳定预期,大家劳动的积极性自然高。

 生产大队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组织队员在农闲的时候维护本村的道路和水利设施。

 要是官府组织的大型工程,则需要采用雇佣的形式。

 华族对基层的控制能力非常强。

 她总是不自觉地将这一制度与太平军的男女分馆制度进行对比。

 很显然,华族的这种制度更加的人性、自由。

 同样能够达到快速动员的效果。

 要知道华族在每个生产大队都建立了民兵中队。

 华族现在治下的人口将近一万万,从理论上来说,董良就是拉出上千万的军队都有可能。

 董良在东番岛做调研,跟在他身后的傅善祥也在调研。

 她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华族。

 本来她只以为华族的武力强大,武器先进。

 没想到华族最强大的竟然是制度。

 对了,就是制度。

 这一套从下到上,高效运转的制度,让华族能够迅速地获得战争所需要的资源和兵源。

 “元首,北圻详细的战斗报告已经出来了。”傅善祥拿着一摞材料走到了董良的跟前。

 占领河内的消息之前就已经发过来了。

 现在来的是作战报告,里面涉及到论功行赏。

 考功部已经都拟订好了名单,包括一些主要立功人员的事迹材料。

 这些都需要董良亲自拍板决定。

 董良从傅善祥手中接过报告的瞬间,看出傅善祥的表情似乎是有话要说。

 这个女人是个喜欢思考的,也喜欢问问题。

 前几天带她出去考察,每次回程的时候都要回答她很多问题。

 不过董良要先看报告,傅善祥只能先忍着。

 “安南纵队新编第七支队,小队长刘永福提请绒里特等功。”

 特等功一般只给那些牺牲的立功战士。

 这个刘永福还活得好好的,今晚给他报的特等功。

 董良好奇地打开刘永福的事迹材料。

 乖乖,这个人还真是有福气啊。

 先是一个人去执行爆破任务,制造了山体滑坡,将敌人的一个堡垒给埋了,接下来又亲手生擒了北圻经略使阮登楷。

 最后在进攻河内的时候又是第一支入城的队伍。

 他还带队还缴获了一个藏书楼。

 据说里面的书单传到福州之后。

 福州大学堂和厦门大学堂都第一时间派出自己最得力的教习赶过去。

 董良不知道具体是哪些书,想必是一些绝本吧。

 “此人战后调入总参谋部担任见习参谋,同时办理中州书院战术指挥专业入学手续。”

 董良总感觉刘永福这个名字很熟悉。不过这种喜气的名字随处可见,遇到重名的人也不足为奇。

 不过这样一个有福气的人必须要用好。让他的福气为华族做贡献。

 至于赵烈文的作战部署,那就是典型的蛙跳战术。

 这样的战术最适合用在安南这样的狭长国家。

 赵烈文指挥作战,确实有一套。

 不过这段时间,赵烈文指挥的战斗有些多了。

 这样并不有利于护卫军的健康发展。

 北圻的战斗结束之后,董良准备赵烈文回到广西前线,部署对西南的战役。

 江西将交给林岳的两个支队和林文察的赣州纵队负责。

 董良准备在这里再设置一个前敌总指挥,由林岳人任司令员,林文察当参谋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