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十一章雄心(2/3)

请名师,饱读诗书,优势太大。”

  “长此以往,怕是不利于朝廷……”

  朱谊汐闻言,微微一笑。

  一旁的朱枡则大吃一惊,大哥什么时候有那么大的胆量了?

  而实际上,朱栎也为自己的胆量而吃惊,他实在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恐怕是今天在那书肆受到的刺激吧!

  朱谊汐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己这位私生子,一时间来了兴致。

  如今,卞氏三美中,共有四子三女,只有眼前朱栎,朱枡二人成年了,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了,另外的两个比较年轻,依旧在读书。

  比较来说,朱栎兄弟较为吃亏的,只能是平民出身,但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考上了秀才,也算是出色了。

  原本他还准备给这两位私生子联系个爵位继承,但想着勋贵中有高郃就够了,这两人当文官也不错。

  如今这番话说出口,倒是符合十七岁的年纪。

  年轻气盛,而富有正义。

  朱谊汐沉吟片刻,才道:“李贽,你知道吗?”

  朱栎一愣,旋即他的脑海之中浮现了在三楼瞥过的书: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它们正是李贽的作品。

  其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大肆批判程朱理学,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尤其是骂当时道学家为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所以,在理学大昌的前明,不只是理学家容不得他,就算是大部分的心学,也很难与之共存。

  毕竟心学就算是再颠覆,也是承认孔孟之道的。

  也只有如今的秦学渐起的绍武朝,才算是让其有了一席之地。

  两者还是有些许的相似之处的。

  如重商,反对空谈等。

  “李贽,孩儿只闻其名。”

  “李贽其人,虽然为人轻狂,一直反对理学,为当世所不容,但你却不知道,他在麻城时,从他讲学的人就有上千人。”

  “许多人不远千里,就是为了来听他上课。”

  朱谊汐轻声道:“这些人是为了听其思想吗?”

  “非也,而是听其讲述八股之道也。”

  历经两百多年的洗礼,八股文这一套格式考了数以万次,聪明的人已经领悟到了诀窍。

  而其中权贵和士绅占多数。

  而李贽却反对八股,要求思想解放,所以就毫不吝啬的讲述八股诀窍。

  因为他,就连贵州云南那样的偏僻之地,也诞生了许多进士。

  “所以,八股文的公平,某只能用在童试,乡试和会试,已经不再公平,而是成为了士绅的摇篮,寒门稀缺阿。”

  朱谊汐叹道:“李贽要求废八股,何不是对八股禁锢思想,且被垄断的担忧。”

  “如今我这般新政,用上个两三百年就罢了,等待后世之人再重新再改吧。”

  朱栎沉默了。

  八股的弊端,如今他才真切的明白。

  “好了。”朱谊汐随口道:“你现如今最大的目标,就是在明年考取乡试,成为举人。”

  “争取三十岁之前入官场,成为一个亲民的好官。”

  朱栎点点头。

  对于未来,他一直以来都是随遇而安,就算是考取秀才也是母亲相逼的结果,如今到真的是有了一番雄心。

  “努力的,趁着年轻更上一层楼,我还能再扶你们一把。”

  朱谊汐笑了笑,让二人离去。

  “哥,你这胆子真大。”

  朱枡凑在跟前,惊诧道:“竟然能在父亲面前说出这番话。”

  “话到了嘴边,怎么也止不住。”

  朱栎摇摇头:“不过,我想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那个书肆吧,对人的冲击太大。”

  “是吗?那我明天也去看看!”朱枡笑道。

  兄弟二人并肩而行,交流起来今日之事。

  而另一边,朱谊汐则揽着卞玉京,寇白门二人,李香君则不舒服,窝在床榻上。

  “爷,真的要栎儿上官场?”

  卞玉京不舍道。

  “迟早的事。”朱谊汐盘着玉兔,随口道:“官场才是男儿本色,况且,他姓朱,再怎么说也有个保底在,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