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二十六章利处(2/3)

夷交往过密,其人竟然想要传教……”

  “不可。”齐王闻言,冷笑道:“如今诸民稍安,该是儒道大昌之时,何来西教逞威风?”

  “据我所知,陛下所言语的东方教区,可没说在我齐国传教?就算是传教,那也是耶稣会,我国主教也是由我任命,荷兰人算什么东西?”

  齐国新建,与秦国一样,民间许多人的心思是不平静的,所以大量的寺庙兴建起来,寄托其人的思乡之情。

  就连道教,也来了不少人。

  这多亏了皇帝的藩国礼包,儒、道、释,三家齐备,道馆、寺庙、学堂,迅速地安抚了民心。

  至于在大明遍及天下的祠堂,也只有一些官员们才会去弄。

  甚至,为了尽快的建立统治秩序,从思想到行为上,完全按照朱子理学模式来弄。

  因为这是教化上最有效的方式。

  大明所谓的秦学,那是建立在理学之上的,而齐国却是连理学都没有,所以落后的朱子理学,反而一开始就在齐国扎根,很深。

  某种意义上来说,到了极端水平。

  这般情况下,反对西夷传教的想法自然是普遍的。

  就像是如今的朝鲜、日本两国,即使知晓耶稣会的妥协政策,但对其依旧抗拒。

  朝鲜只允许耶稣会在通商的永宗岛传教,日本则只允许在长崎城内传教,一举一动都受到监控。

  “殿下,臣以为可在垌岛、东台二县传教,毕竟那里是和平教势力极大……”

  顾源轻声道。

  西海府乃是灭了苏禄国所建,但其却早在两三百年前就接受了和平教的洗礼。

  虽然此时的和平教很是随和,而且妥协性强,但到底不如儒家那么好拿捏,即使齐王被尊称为苏丹。

  所以对于西海府,齐国上下不断地使劲,力求其被同化,但时间太短,见效甚微。

  “你是说,让两教冲突?”

  齐王眯着眼睛:“或者,借着荷兰人的力量?”

  荷属东印度就在旁边不远,其传教的话,必然是进行较力,借其力量对抗和平教。

  等到他们两败俱伤,藩廷插手就合适了。

  “这倒是个好主意。”齐王点头:“不过,咱们要将那《古兰经》、《圣经》给弄成汉字版……”

  苏禄国信仰的和平教,用的自然就是阿拉伯文字,虽然只是掌握在阿訇手里,但也是个隐患。

  重新编写,不仅可以灌输汉字,更是可以篡改一些不利的方面。

  毕竟普通的底层百姓,有几个认识字的?

  君臣二人达成了共识。

  ……

  秦国,河内。

  时值雨季,天空中乌云不定,一天功夫能下三四场雨,街道上人们戴着斗笠,只有那些略微有钱的,则持着雨伞,

  “您请,五十枚,铁钱!”

  牛车停在面前的悦来客栈前,幌子被湿透耷拉着,不过巨大的招牌却很是显眼。

  韩林刚掀开车帘,就看到车夫结巴地说着这几个字,非常绕口,有一股别扭味。

  显然,他是个秦国本土人。

  “太贵了,四十枚行不?”

  “不,行的。”车夫摇摇头,脸上很是坚决。

  “罢了。”韩林从怀中掏出八枚铜钱,放置其手。

  后者欢天喜地的离去。

  他摇摇头,拎着行礼入了客栈。

  在秦国,施行的是银—铜—铁模式。

  即,一枚铜钱兑五枚铁钱,一银圆底一千铜钱,五千铁钱。

  真没办法,谁让秦国缺铜、银。

  所以只能锻造铁钱来活跃经济。

  只不过铁钱廉价,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更喜欢铜钱,所以实际是一铜兑八铁。

  但这群秦国人聪明,一眼就能认出外人,付出铁钱也就罢了,一旦出铜钱,必然按照明面上的兑换来。

  当然了,铜圆,银毫也是收的,不过韩林怕其找不开罢了。

  韩林步入客栈,其风格与大明无异。

  一间房包三餐,一日得费一银毫。

  在大明来说甚是便宜,但在秦国却是昂贵了。

  “我这银毫可不好拿。”韩林排出银毫,目视掌柜道:“你这是占我一百枚铁钱的便宜,得再加壶酒,而且还得有肉。”

  铜圆自动上浮两成,这比铜钱可多许多,自然不能轻易了放过。

  “客官,您放心,一定,一定!”

  掌柜的心痛不已,只能应下。

  一个青菜豆腐,一碟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