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六十五章生意(1/3)

  大明世祖正文卷第六十五章生意在西宁,有两大盐湖,茶卡盐湖和察尔汗盐湖。

  察尔汗盐湖质量高,距离远,故而是上等盐,许多人就喜欢拿茶卡盐冒充察尔汗盐来售卖。

  一斤察尔汗盐出场价是三文,而茶卡湖只要两文,颜色和质量仔细看差距不大,这样的差价谁不爱?

  这也是为何察尔汗盐湖距离远,但却依旧有人前来买卖的缘故,假的总的掺点真的吧!

  司马布在盐场西南一角,见到了十几头牦牛组成队伍。

  黑红色的皮肤,大大的眼睛,一看就是藏人。

  少年低声道:“若只是指望汉商来买盐,盐场早就饿死了,这些都是卫藏国的商队,每个月都有几十只队伍过来。”

  “您若是以他们的名义买盐,基本上是两文一斤,便宜的很。”

  “为何那么便宜?”司马布不解。

  “朝廷优待卫藏人。”少年愤恨道:“再者说,太贵的盐,他们也吃不起,经常拿一些皮草或者草药抵账,盐官们就乘机压价赚钱。”

  “我们偶尔也拿一些盐与他们换东西……”

  司马布大喜过望。

  这些商队,可不就是天然的带路人吗?

  自己拿盐做引,就足以开拓出一只商队来。

  他倒是识趣,并未打扰到盐官的压价,同时也不想打扰其生意。

  在其生意做完后,司马布花重金找一人为向导,然后直接以两文一斤的价格,买了两万斤,也就是四十块钱。

  再加上一千斤茶,商品总价值不超过百块。

  之后,他招呼在西宁的伙计,选了十几个大汉,雇佣十名牧民,押着十几头牦牛,向着卫藏国而去。

  这一路上,可以说是极其辛苦。

  如果说茶马古道只是崎岖难行,那由青海入藏的商路,则苦难的多。

  一望无际的荒漠,绿色稀缺,水源稀缺,偶尔还有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三千里路,足足走了一个月,才抵达了拉萨。

  而盐,随着距拉萨越近,价格越贵,十斤盐换一张羊皮,再到五斤盐,三斤盐。

  一路上,司马布用一万盐,五百斤茶,换来了两百斤的冬虫夏草,百斤的藏红花,以及五十匹马。

  毕竟藏红花和冬虫夏草都是昂贵的中药材。

  藏马的价格,三十块一匹也有一千五。

  总价值超过了五千块。

  可以说,五十块的商品,就换来了百倍的收入。

  这利润太吓人了。

  抵达拉萨时,他见到了这座卫藏国繁华。

  各色的商队鱼贯而入,汉人,蒙人,藏人应有尽有,操持着各色的方言,可以说让人听得亲切。

  凹凸不平的地面是由石板铺成,平矮的房屋很是杂乱,没有高楼与大院,道路宽阔的令人吃惊。

  同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寺庙随处可见,僧侣遍地,不是行走就是化斋。

  行人则一个个厚袍宽衣,养尊处优的模样,身后跟着大量的仆从,头戴宝石金银,奢华异常。

  偶尔有蒙古人纵马而过,把城池当成了草原,马蹄敲打在石砖上,清脆响亮。

  街头巷尾,竟然见不到几个穷人。

  “不曾想,拉萨竟富庶如斯。”

  “富庶?那倒是真的。”

  这时,旁边经过的商人则笑道:“在高原只有三种人,贵族,僧侣,以及奴隶。”

  “你但凡在界面上看到自由行走的人,那必是贵族,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

  “小兄弟看人面生,路上怎么没瞧见?”

  “我走了岔道过来。”

  司马布心中警惕,面上却是笑着。

  好嘛,他这个非茶马古道出来的还是太显眼了。

  岔过话题,司马布在拉萨逛了起来。

  和硕特部占据高原后,实行了一系列的蒙化政策,但却又被高原融合,两者距离太近了。

  例如,实行蒙文,普及蒙语等,但却收效甚微。

  甚至萨满教也被融合到佛教中,精华部分则被满清继承,一直逃到了中亚。

  原本建在日喀则的王廷,最后也迁徙到了拉萨。

  此时在布达拉宫,在位二十余年的达延鄂齐尔汗,则召开了会议。

  他端坐在榻上,表情严肃,但鬓角的白发出卖了他的身体。

  同样,坐在一旁五世达籁喇嘛,则穿着僧袍,念着佛珠。

  而在一角的,并不是年幼的五世班蝉,而是达籁喇嘛的第巴罗桑图道。

  随着固始汗的去世,达籁喇嘛就逐步侵吞了汗王的权力,成为就二元制结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