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七十四章洪灾(2/3)

 也是如此,四家每年才能有如此庞大的利润,不然的话,一年分个几千块也没多大意思。

  见到几人表情变化,就连身为总督的王纯青也是色变,薛崇文心头一喜,默不作声。

  不遇到一些困境,还真不把我薛家放在眼里。

  “贤侄,可有其他方法?”

  王纯青沉声道。

  一旁的史鼎则是不耐烦道:“府中的花销已经是定好了的,这要是少了一半该如何?”

  “薛兄,你可是皇商,应该还有法子吧!”

  “如今之见,最好的商路是东北的黑龙江。”

  薛崇文沉声道:“听说捕鲸业大起,但凡是有船的商家都会出海进行捕鲸,一头就有数千块的利润。”

  “咱们随后无船,但咱们有渠道有背景,赚钱岂不等闲?”

  “薛兄,咱们要投入多少钱?”

  贾代善倒是冷静,他直接戳破道。

  “世伯,史兄,贾兄,如今一艘千料大船,只需要三千块,若是买现船,两千块就够了。”

  “所以咱们一家投一万块,就能组织起一支庞大的商队,从而大赚。”

  薛崇文激情演讲道:“鲸鱼皮为铠甲,鱼肉可以吃,鱼油可以做成蜡烛,鲸须可为弓弩的弦,如果是运气好的话,还有龙涎香……”

  “别人赚几千块,咱们一头就能赚一万块。”

  “就连宫廷中都在用鲸烛呢!”

  几人被说的神思恍惚,而王纯青到底年岁大,冷静许多。

  他明白一个现实的道理:四大家族在海上可没有关系和人脉。

  换句话来说,背景什么的完全无法利用,只能凭借着技术和能力来捕捞鲸鱼。

  如此情况下,利润就不会稳定。

  不稳定的买卖,他心里即可七上八下的。

  不过作为将领,这点胆子他还是有的:“贤侄,不过就一万块,放心去做。”

  “多谢世伯支持!”薛崇文大喜。

  有了王纯青的带头同意,也只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要知道从事捕鲸业,就算是在薛家也没有多少人同意,更何况是其他三家了。

  而作为如今四家之中官位最高,王纯青起带头作用后,其他三家也必然跟从。

  几人聊起了京中趣事。

  不一会儿,就由宦官而来:“王总督,陛下召见,您快随我来吧!”

  旋即,王纯青匆忙而去。

  到了宫中,皇帝神情颇有几分难得的严肃:“卿家对于西北可知多少?”

  王纯青一愣,立马道:

  “西北方略,河西尤重。

  此地土地肥美,盛产牛羊马匹、粮秣充足,为久守之地;更兼朝廷在此地扎根经营数百年,根基扎实,故而河西不乱,绥远、安西自然是平稳。”

  “只要河西走廊为我国朝所有,西北就会不乱。”

  “甚好!”

  朱谊汐点点头,叹道:“陕甘总督孙世瑞前一阵子风寒入体,已然是无法管理政事了。”

  “卿家在察哈尔管军镇多年,经验丰富,对于西北的安抚自然不会出差错。”

  “朕相信你。”

  言罢,朱谊汐朗声道:“王纯青接旨!”

  “臣王纯青接旨……”

  很快,陕甘总督府官职就挂在了王纯青身上。

  对于他这样的一个武臣来说,是极为罕见。

  这可是内陆的封疆大吏,按照惯例应该是文臣担任。

  但无论是陕西还是甘肃,都不是好相与的,需要一个强势的大臣坐镇。

  王纯青这样经验丰富的武臣就映入眼帘了。

  同时,与那些国公们不同,他的爵位只有伯爵,在勋贵中的影响力并不大,也不用担心他趁势做大。

  当然了,要多亏了这两年他在察哈尔总督任上兢兢业业地做事,安抚百姓来也有一套,不然的话还真的没有资格。

  这也就形象的说明了距离的重要性。

  察哈尔近在咫尺,每年来往的商队数以百计,几乎是随便一跑就能抵达顺天府。

  如此一来,一旦有什么政绩就会立马被朝廷知道,实乃好地方。

  且不提王纯青高兴的赴任,朱谊汐则拍额而叹。

  除了关于孙世瑞的情况以外,江苏那里又传来了消息:

  黄河桃园南岸烟墩决口,水入洪泽湖,冲毁堤坝三百余丈,沿河三十个县尽受水灾,高邮县洪水高达二丈,城门堵塞,淹死数万人。

  即使有一条泄洪河,但如此急速的一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