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九章西臧(1/3)

  大明世祖正文卷第九章西臧静安寺最早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孙吴,初名沪渎重玄寺。

  后在宋时更名为静安寺,作为真言宗的坛寺可惜自五代以来就丧失殆尽,沦为禅宗的道场。

  洪武二年,其铸洪武大钟,耗铜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铭文,声洪震远。

  可以说,在松江府,静安寺可谓是数一数二的大寺庙,往来的香客游客数不胜数。

  但是现在,他们感觉到了压力。

  “主持,李秀才家这个月没了一次!”

  “赵举人家孙子过满月,也没过来上香……”

  堂中,一众和尚纷纷议论起来。

  在绍武初年,朝廷限定庙产,要求寺庙不得经商,经营放贷,且对于庙田,也要求纳税。

  并且还按照寺庙大小限制僧侣人数。

  静安寺按照规定,只能有百人以下的僧侣,虽然吃饭的人口减少了,但架不住收入降低了。

  由于需要纳税,庙田的收入大减,寺庙的开源多依靠香火钱了。

  “一群西夷人,无君无父。”

  主持还未说话,监寺就怒斥起来:

  “这般伪神,只知道愚昧大众,哪里晓得什么叫孝义,什么就慈悲?”

  “朝廷怎么也不管管?”

  主持念了声佛,叹道:“西夷教会有皇帝支持,不可妄动。”

  “这般,再向那些穷酸们招募三十人抄录佛经。”

  “另外,号召善信们给菩萨贴金衣,宣讲佛经教义……”

  同时,松江府的太清宫,也被称之为钦此仰殿,或者东岳行宫,主要是祭拜东岳大帝的道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道观上下此时对于新近冒出来的教堂,也愈发的厌恶。

  松江府就像是一块饼,富户信徒是有限的,而多出个寺庙就是多出个抢饼吃的人。

  “这松江府有一块教堂还不够,竟然还多建一块,真是毫无羞耻可言!”

  观主捋着长须,愤怒道:“去给知府发请帖,就说我道观的芍药花开了,正好一起品赏!”

  ……

  此时的西南地区,在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后,西康省衙终于是建设起来了。

  各县官员留任,优秀的升入府衙,再从四川调来部分官吏对其进行稀释,从而保证朝廷对于西康的控制。

  当然了,最要紧的,莫过于从四川调拨而来的三千京营,他们是压舱石。

  忙碌了多时后,太子朱存渠难得歇了下,送康王一行人去往北京城。

  送别的官吏百姓人山人海。

  对于这位李氏大王,百姓倒是颇有感情。

  李自成且不提,李自敬、李嗣在位十余年,保障了整个康国的太平,并且让闯军子弟享受到了富贵太平生活。

  直到如今,娶了老兵私底下依旧喊其为闯王,甚至是皇帝。

  朱存渠倒是心胸开阔。

  离开了闯军,李嗣就像是离群的孤狼,只能成为家养的犬类,这也无法大展威风,一呼百应了。

  至于留在康城府的一些土地,根本就不算什么。

  李嗣双目微红,他看着呼喊中的百姓和鞠躬的百官,一时间哽咽难言。

  在他大部分的记忆中,都是在这座城市,如今突然地离开了这第二故乡,着实让他感觉到了孤零漂泊之感。

  “殿下,西康就交给您了。”

  李嗣艰难道,声音在此时竟然有些沙哑。

  “放心!”朱存渠知晓他的难受,亡国之痛谁又能忍受?

  这般,他安抚地拍了拍其肩膀:

  “北京城已经修建了一座王府,配得上你的身份,朝廷不会委屈你的。”

  文莱王,琉球王等,也是能作伴。

  马车上,掀开了一角,康王妃此时也露出了一丝苦涩:“太子殿下……”

  “你我姐弟,莫要多客气!”

  对于这个名义上的姐姐,朱存渠倒是知晓安抚,他笑着道:“北京的繁华比康城强多了,到时候你多带康王逛逛。”

  言罢,二人依依不舍地放下车帘,马车缓缓驶离。

  尚且年幼康王世子,则懵懂地看着那些跪地磕头的百姓,这一切都深刻地刻在他脑海中,久久不曾散去。

  朱存渠则目送其车队不见踪影后,才骑上马离去。

  “殿下,那些官吏我都记下了……”这时,陪伴在身边锦衣卫千户,忍不住低声道。

  “记下干嘛?”朱存渠眉头一皱:“这事,就让他过去吧!”

  忠臣永远比小人更让人心生好感。

  西康此时就需要这样的忠臣,替他好好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