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二十一章移民(2/3)

  完全可以把这十二座王府,以及接下来的王府放在东城。

  低价便宜,土地齐整好作画,还能引流。

  “如果不在京城,一座王府须费多少?”

  这个没头没脑的问题,把崔炳春问住了,他随口道:“大概十万可建一座。”

  “朕知道了!”

  朱谊汐点了点头,忽然又问道:“卿家可知目前大明有多少百姓?”

  虽然户部分为三,但户部与民部到底是有关联的,崔炳春思考一会儿,才道:

  “约莫两万万数!”

  “下去吧!”

  崔炳春满脸疑惑而退。

  这数字自然没错。

  经过二十二年发展,大明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北方恢复良好,人口显著增加。

  免除了丁口钱后,大部分百姓还是乐于报实数的。

  两个亿,这是前明的巅峰数字,也是没经过历史上屡次三番的南方屠杀起义后的数字。

  这个盛世,确实是盛世了。

  但若是处理,遗留下来的人口问题将会更大。

  北京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京营兵卒四十而退,可以让朝廷组织他们去往吉林,安西发挥余热,赠送荒地、山林也没什么!”

  “他们可是优质移民。”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缓解京城压力,同时促进东北开发。”

  “至于大明,就像是之前的那样,流向各大藩国是最好的选择……”

  朱谊汐饮了口温茶,做出了抉择。

  之前为限制人口外流,同时考虑到藩国不稳,故而只允许藩国官方对接朝廷。

  如某地发生灾害,藩国必须向朝廷请示,得到批准之后才能去招募流民。

  私自去勾引百姓移民是不被允许的。

  但现在,朱谊汐决定放开了。

  允许百姓自由迁移去藩国,藩国随着招募移民。

  这固然有人口膨胀的因素,但却与藩国们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户移民定居,政治上的庇护安排且不提,前期需要经济上的援助,免税,土地,房屋,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得一并安排好。

  甚至得支援几个月的粮食,让其渡过难关。

  而不是直接把人接过来,往地里一扔就不管,几个月后就能收税了。

  这是纯属做白日梦。

  移民也只能等死。

  “当值的是谁?”

  “爷,是刘阁老!”

  朱谊汐忽然道:“告诉他,我要了解藩国事宜!”

  “是!”门冬立马应下。

  两刻钟后,刘湘客才不急不缓地进来。

  刘湘客字瑞星,陕西富平人,秀才出身,曾经入史可法军中任职,从而赢得偌大的名声。

  豫王入京后,因为这等资历被提拔,再加上陕西人的籍贯,升官迅速,如今添为阁臣,可谓是一时佳话。

  在历史上,永历初年,他与金堡、丁时魁、蒙正发、袁彭年结党,号为“五虎”,刘湘客为“虎皮”,充当智囊的角色。

  永历亡故后,就入寺庙为僧,孤独终老。

  五十来岁的刘湘客,此时精神抖擞与刚才的杨廷鉴形成鲜明对比。

  朱谊汐一见,忽然心头涌现:杨廷鉴年老了,也该告老还乡了,不然镇不住这京畿地区。

  “臣叩见陛下!”

  “平身!”“赐座!”

  朱谊汐平静地问道:“不知如今个藩国实情如何?可能自足?”

  藩国司由内阁直辖,负责接洽各藩国,一应的援助可谓是阁老直管,方便快捷。

  所以与其找礼部,还不如找内阁方便。

  刘湘客早就得了明示,立马就回道:“如今诸藩中,数秦国最佳。”

  “其民众六百万,年入数百万石粮,每年结余数十万石,今年还灭了寮国,封了数子为君,以期小诸侯……”

  “其次为齐国,民众约三十万,因为采矿之故,今年赋税五十万,自然自足矣!”

  说到这,刘湘客忍不住笑道:“齐国派人请求,十年招募三十万众。”

  “此二国立足已稳,犹有余力,朝廷早就断了支持!”

  “排第三的,则是辽国辽王之藩不过两年有余,就已经稳固了江山,民众两百余万,数万禁军驻扎玉京,勉强自足。”

  “剩下的越国,其国土在虾夷地,地处偏僻,又较为苦寒,虽可与朝鲜、日本联系买卖,甚至移民,但如今却也不过十来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