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三十九章期望(2/3)

  终于能再次独当一面了,贾代化心都快飞了。

  待归家不久,一众姻亲故旧就直接上门祝贺。

  在这等无须隐瞒的喜事,尤其是官缺,总是流传得最快。

  其他部下好友送完礼物又聊了几句,就识趣地离去,而徒留下贾、史、王、薛四家再次聚齐。

  相较于贾家,史家也不遑多让。

  史鼎为宁都伯,史鼐为兴国子,一门双爵,只要再找一个契机,就能升任伯爵,从而实现一门双伯。

  王纯青作为老牌的伯爵,威望卓著,在勋贵之中人脉广泛,又坐镇过察哈尔,然后是陕甘总督待了几年,刚卸任。

  这些年积攒的人脉,足以吃上二十年了。

  要不是身体撑不住,还能在官场上驰骋几年。

  没办法,他早些年身体亏空,战场上又过于拼命,已然是伤痕累累了。

  今天带他上门的,乃是其子王怀仁。

  薛崇文倒是一如既往地柔和淡雅。

  作为老牌的皇商,随着朱家出了两个进士后,他的关系网又大了些,文武双方都吃得开。

  几个人多年的关系,自然是亲近的很,无有多少隔阂。

  “得陛下恩典,我将去往东北担任科尔沁将军一职。”

  贾代化轻笑道:“不曾想到是劳烦了几位亲朋登门!”

  薛崇文则笑道:“世兄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等要是不来祝贺,岂不是该讨打?”

  史家兄弟尴尬的笑了笑。

  他们二人虽然一个伯爵一个子爵,但却依旧守着京营带兵,地方上的总兵,可不是有爵位就能担任的,资历是根本。

  贾代化在西北磋磨数年,又担任了辽国相,才终在三十四岁的年华,担任边疆大吏。

  资历与恩宠缺一不可,谁不羡慕?

  “世兄功勋卓著,又简在圣心,科尔沁将军一职乃实至名归!”

  王怀仁也送上了祝贺:“我爹知晓兄长要去上任,也没有什么礼物相送,就有一些故旧在科尔沁,托方便照顾一二……”

  这下,史家兄弟心里直泛酸水。

  这叫什么照顾?

  一些故旧在科尔沁,这不是顺理成章让贾代化助力掌权吗?

  这样出成绩岂不是更快?

  贾代化自然明白其道理,笑容满面的说不敢。

  一时间,客厅之中荡漾起了畅快乐笑声,人人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

  ……

  绍武二十六年,四月初十,天蒙蒙亮,平泉县忽然漂起了针线雨,打湿了整个街道,滋润了草地。

  正值县试,许多考生露出了愁苦之色。

  在草原上下雨很稀有,但偶尔下个连日雨也是正常的,毕竟世事难预料。

  当然,他们最怕的是,这位知县老爷趁着下雨时分,改变策题。

  毕竟是县试的随意性太大,虽然是教喻协办,但基本上是知县掌握,改变试题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许多的读书人那样,知县邵子青则眉头舒展起来。

  一来下雨可以滋润大地,今年会有一个好收成;二来,他是南方人,对于北方的干燥自然不适,下雨天是他最舒服的时候。

  如果不是实在不雅,他甚至愿意脱光衣服在院子里转悠洗澡。

  此时的他,正悠悠的坐在躺椅上,敞开了胸怀,单衣几乎是脱落臂膀。

  知县任内的考评很重要,首重赋税,其次为教化,再之为诉讼。

  在察哈尔,赋税几乎没什么必要,土地在持续开垦,所以赋税年年在增长,虽然增长的不多。

  教化之道就成了知县们头上的巨石,或者说是机会。

  众所周知,察哈尔文风不盛,对于各县来说,能够多出一两个秀才,对于未来的考评几乎是压仓的。

  故而,他这些时日就在琢磨,怎么能筛选出文气之人,让自己县里多出几个秀才,乃至于举人。

  今年的县试,倒是要好好钻研一番了。

  黄启山骑着马,背着书箱,快步的来到县城,走在了客栈面前。

  “订一间房!”

  “好嘞,客官是要参加县试吧?”

  “没错,订十天的。”

  “好嘞,包吃住的话,加上您的马,一天五十二文,算您半毫,十天也就是五毫钱!”

  强忍着心疼,黄启山掏出了银毫付账。

  将马儿放置马厩,他登上楼梯,忽然耳旁传来了几句刺耳之声。

  “我鼻子都嗅到了羊膻味,肯定是鞑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