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四十九章绍武三十年(2/3)

不说,其中尽显皇帝的心思。

  朱谋在当了几年的首辅后,虽然年龄上依旧显得年轻,但他却识趣地在去年辞任,回家养老了。

  内阁的样子,也显露出如今朝廷和地方上的形势。

  崇祯、天启年间的前朝老臣,多半退出了官场,主力变成了绍武年间的进士们。

  对于绍武皇帝来说,这群绍武年间的进士,他尽显威望。

  甚至不需要通过内阁,就能直接把控官场局势。

  「陛下,去年冬草原白灾盛行,今春怕是要饿死不少的牛羊,朝廷得预备一些粮草才是……」

  阎应元拱手,额头上皱起一个川字,显然是心头极不舒服。

  「预备多少?」

  朱谊汐随口道。

  「福国三万石,梁国四万石。」

  「那就去安排吧!对了,漠北地区怕是也不安生,是不是也要赈济?」

  「陛下圣明,北海倒是储存了不少的粮草,应当是够了!」阎应元拱手道。

  朱谊汐点点头。

  征服草原,真的是个亏本买卖。

  在中原,丰年和灾年是少数,平年是寻常,但在草原上,隔三差五地就有白灾,隔三四年就得赈济一回。

  不救还没办法,不然人家就得造反了。

  当然了,比起兵灾,这点粮食又算不了什么。

  所以朝中众臣们虽然心中不悦,但却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

  幸亏是藩国属于自己人,这要是羁縻之地,那早就不理睬了。

  报告完坏消息,阎应元则立马说起了好事:

  「陛下,经过多年的迁徙,东北三地迁入了四十万众,开垦荒地两百万亩,建造村落两千余,新设八县。」

  「吉林粮食已经自给自足,黑龙江也初见成效了。」

  朱谊汐闻言,微微颔首,露出了笑容:「这才对嘛,得持续有序的进行迁徙,让东北三地的尽可能地开拓,使之成为真正的粮仓。」

  不可否认,这种半强制的移民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种伤害,但政治上是容许这种伤害的。

  如果不这样,除非内地百姓饿得当裤裆了,不然是绝不会愿意闯关东的。

  经过多年的治理,辽东的发展是最迅速的,人口突破到了三百六十万,耕地面积在大明三十余省中也是中等水平。

  假以时日,如果还是如此这般政策,十年内突破至五百万也是等闲,剩下的就不需要再迁徙了。

  想到人口,朱谊汐就是眉头一皱。

  短短数年时间,人口迅猛地增至两亿

  四千万。

  四年时间增长一千万。

  那百年岂不是增加两亿五千万?

  而且这还是估算,基数更大,增长的也会更快。

  或许只要九十年,八十年。

  总是在十九世纪之前,大明的总人口一定会突破至五亿的。

  比历史上提前了一百年。

  「藩国带走了多少人?」

  阎应元眉头一蹙,略微思量就得到了一个大概数字:

  「二十余藩国,一年合计五十万左右,多是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省。」

  「才五十万?」朱谊汐略感失望,但细细思量,这又不少了。

  移民毕竟是要成本的。

  「让他们尽量去内地招人,河南,陕西,四川,江西,不尽是人吗?」

  「是,微臣明白了!」阎应元为之一怔。

  「吉林人口多少了?」

  忽然,皇帝又将话题转到了东北。

  「禀陛下,约莫有八十万,十八县。」

  「设将军府二十余年,科尔沁将军府已经安生了,铁轨也通到了吉林,可以化省了,老是军治也不像话!」

  几位辅臣心头一震,立马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吉林一直是吉林将军统管,在以往一二十万人的时候还可以,但人口一多,就不合时宜了。

  武夫手底下不能管太多人,哪怕是勋贵也不行,这是原则问题。

  「臣等遵旨!」众人齐诺。

  而他们的心里,这又开始盘算着如何瓜分这个新省份了。

  一省五大员,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总兵、学政,这可都是香饽饽,可不得安排自己人。

  哪个没有亲朋好友,门亲故旧?

  这是应有之意。

  似乎见到几个前辈不说话了,郑森这才出列:「臣冒昧!」

  「东北地区黑山白水,乃女真建奴之所出,自古以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