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八章人心的动荡(1/2)

  下雨了。

  北京的雨与辽东的寒意不同,带着点湿润,又有一些凉意,冰凉凉的,直直的往下落,丝毫不见停歇。

  北京城难得恰逢这样的好天气,街头一时间竟有些狼狈不堪,湿衣的百姓不计其数。

  但终究是好的,它冲刷了肮脏不堪的街道,将大量的粪水,垃圾的混合物,直接冲到了二条泄洪河,使得北京好似换了个面貌。

  缺乏干道下水道的年代里,每到雨季,通过这两道南北走向的泄洪沟,排到外城南护城河,这两条泄洪河统称大明壕,如今改称东、西沟。

  东、西沟虽然能泄雨水,但是遇到特大雨时,京城也难免一片汪洋。据《明实录》记载: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京师遭水灾,造成了“九衢平路成江”,长安街竟达到“水深五尺”。

  但对于豪贵们来说,他们是不虞水患的,甚至还有闲情逸致感叹一番。

  “唉,京中的雨,与辽东着实不同。”

  吴三桂望着庭院之中,汇聚了雨水,不由得感慨万千。

  他双臂有力而修长,对于弓箭极为擅长,双腿内八,呈现弯曲状,这是他自幼骑马射箭导致的。

  一双虎目,炯炯有神,略显圆润的的脸上,胡须爬满了半张脸。

  “平西王何须如何感怀?”

  这时,一旁出现一儒生,身姿修长,长袍飘飘,一脸的自信。

  “先生,这北京城宜居吗?”

  吴三桂收回目光,从屋檐下接过雨滴,在其诧异的目光中,送入嘴里,旋即淡淡的说道:“还是辽东的雨水,更加甘甜。”

  “北京有北京的好,辽东也有辽东的好。”

  时傅见他一脸的凝重,不由得略带深意道:“各种的滋味,还得平西王自己尝尝。”

  吴三桂闻言,眉头一皱。

  这个平西王的爵位,是最近下来的。

  满清入关后,平西伯,再到如今的平西郡王,满清的拉拢可见一斑。

  但就算如此,吴三桂却颇为踌躇,更是心中不安。

  无他,局势变了。

  时到今日,他依旧不后悔开关,领清兵打败李自成。

  毕竟崇祯皇帝被弑,作为臣子,怎么也得报仇,他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果然,李自成一触即溃,如今只能盘踞在陕西,仿若冢中枯骨一般。

  但,南京朝廷又立起来了,大明一瞬间又活了起来。

  虽然只是半壁江山,但却气势惊人,斩了豫亲王多铎,败了数千八旗,江北三十万大军,俨然又是一个南北朝。

  在建奴手下当王,还是在南明当个伯侯,这是个问题。

  “大王是在担心摄政王?”

  时傅望着吴三桂凝重的脸色,心中一动,突然道。

  “没错!”

  吴三桂一口应下,望着哗啦啦的雨水,沉声道:“我早就明白,归顺了大清,当为奴为婢,为其驱使。”

  “但终究一切是为了辽东子弟,我不能让看着他们把血流尽了。”

  时傅了然,显然又是这位摄政王出的难题了,不外乎当先锋罢了,消磨辽东军。

  如此一来兵力损耗太重,吴三桂的重要性,就会大大降低。

  “摄政王决定的事,改变不得,大王何不如多要一些钱粮,到时候再做决定。”

  “唉!”

  吴三桂闻言,不为所动,叹了口气,他颇为忧虑道:“先生有所不知,此次将要南下,朝廷开始对付南明了。”

  “南明?”

  时傅一惊,旋即道:“不是打闯贼吗?怎么打南方?”

  他醒悟过来,皱起眉头:“江南水乡,可不利于骑兵,如此岂不是难上加难?”

  “可不是!”吴三桂厌烦道:“我的名声,怕是更差了。”

  听到这,时傅差点笑出声来。

  献关投清,让整个北京城以为太子归来,很是闹了一通笑话。

  甚至有许多朝臣认为,吴三桂贻误战机,导致北京城失陷,罪不可赦。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谈何名声。

  如今,又要转头南向,恐怕名声更不好了。

  不过在时傅看来,臭香十里和臭香百里,没什么区别。

  虽然内心里不想南京被陷,但到底是屁股决定脑袋,吃着吴三桂的饭,就得为他做事。

  “大王,终大明一世,只有死人才会封异性王,南京那肯定不会松口。”

  时傅委婉地说道:“您如今封为平西王,爵位只有升不曾有,一个公、侯,如今还能称您心意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