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九十七章当今仁厚(1/2)

  大明世祖正文卷第九十七章当今仁厚呸,马屁精——

  内阁几人忍不住暗骂起来,脸上却是一副赞同的模样。

  当年皇帝登基后,对于孙传庭只不过是追赠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谥号为“文成”。

  在大明的文臣谥号排序之中,位列第三。

  第一是文正,如李东阳、谢迁;第二是文贞,如杨士奇、徐阶;第三为文成,刘基、王守仁。

  可以说,大明朝三百年的文正、文贞、文成加一起,也不超过十个人。

  对于孙传庭来说,这是大大的抬举,是文人们艳羡的存在,如果能得到这个谥号,许多人恨不得现在就死。

  一相比较,要不怎么说崇祯刻薄呢?

  卢象升死得多惨烈,最后只有追赠,而无谥号,显然其心中还有些不爽利。

  还是福王在南京时追谥为“忠烈”,满清都追谥为“忠肃”。

  如今追赠爵位,可以说是大增其荣光。

  当然,内阁大臣们目光如炬,立马从其中瞄到了浅显的两步。

  首先,封后族,增加太子的势力。

  其二,拉拢人心,皇帝对那些失败牺牲的大将都厚待了,你们这些活的还不努力?

  “首辅是什么意思?”皇帝目光看向了赵舒,问道:“予之何爵?”

  众人目光齐聚其身。

  也对,到这种场合,问赵舒是最合适的。

  张慎言恍然,这是第三层,考究试探赵舒之心。

  我就说嘛,皇帝心思敏感,必然得试探一二,不然不会放心。

  目光深深地望着赵舒,看他如何作答。

  适之兄,这个时候再心向,也得不偏不倚啊!

  赵舒似乎并没有感受到那些目光,只是拱手拜下:“依老臣之见,文成公平定陕西,安抚百姓,又曾困绑高迎祥,力战贼匪数十股,功大莫焉。”

  “然后柿园之役,汝州之役双财,数十万秦军一朝倾覆,以至于先帝崩殂,中原膻腥……”

  “故此,高爵难为,应允为子、伯合适。”

  这番话,在众人耳中,倒是合乎情理。

  君权神圣。。

  皇帝是不会出错的,那么错误只能出现在大臣身上。

  在许多士大夫,乃至于朝野上下的认定中,如果不是孙传廷轻敌兵败,李自成就不会占据陕西,然后也不会袭击北京。

  先帝不会死,大明也不会亡国。

  所以,罪责在孙传庭。

  实质上,在授予兵败之人文成的谥号时,朝野也喧闹了一阵,不过皇帝的岳丈这个身份却压倒了一切。

  朱谊汐面带微笑,让人看不出心思。

  显然,赵舒并未完倒向太子,或者说,他也没心思组建所谓的太子党。

  这与东厂的调查是一致的。

  内阁依旧还在他的掌控之中,这便好。

  “追赠孙传庭之子,孙世瑞为代州伯,赐予府邸一座,庄田五十顷。”

  剩余的内容,则是对于其他武将们该如何授爵。

  内阁谈论了一下,决定分为三等。

  以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这种督师级别,功大于过的文臣,授予其家伯爵之位。

  总兵一级,如满桂、曹文诏、曹变蛟、赵率教、何可纲、虎大威、杨国柱、王廷臣等历年来牺牲在辽东、内陆战场的骁勇大将。

  即使有授予世职的,也一律追授其子嗣为子爵。

  而对于男爵,则基本上是牺牲的功劳卓著的游击、参将一级,这些数字是最为庞大的,光是辽东战场就是上百位。

  朝廷也不缺这点钱粮,一年也就多个几万石的支出吧!

  其余的中小将领,实在是封不过来,直接纳入其子嗣后裔入国子监读书吧!

  具体的名单,得兵部和各地衙门讨论商议。

  长达几十年的战争,死伤的太过于惨重了。

  内阁几经整理,对于总兵一级的整理倒是迅速,短短两三日就定了了十个人选。

  其余二等只能慢慢地等结果了。

  如此恩赏一下,立马在整个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皇恩浩荡之声不绝于耳。

  而茶楼中,依旧是京成最热闹大地方,某些茶馆甚至搭建了小戏台,用唱戏来吸引顾客。

  由此一来,财大气粗的茶馆就立马突出,成为了大茶馆,招待的都是那些喜欢热闹的中上层人士,如各勋贵子弟,富商巨贾一流。

  他们都把茶馆,当作是聊天解闷的地界。

  咿咿呀呀的唱词,吸引了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