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二十六章野心(2/3)

三年了,快三年了。

  李定国凝望着,行走的人群,一望无际的庄园,以及眼前这座古朴的城墙,他都有些不可置信。

  他在这里仅仅是练兵,就长达三年。

  朝廷对于他请战的奏疏,不断的进行封驳,要么借口兵马不足,要么粮草不济,到了最后,则是一句时机未到。

  他脚步匆匆地回到府邸,麻利地下了了马。

  将军,这是月初的公报——

  一旁的下人连忙递上报纸。

  李定国随手看了起来。

  大明公报虽然是半月刊,但距离莎车实在是太远了,消息严重的滞后,如今都已经是八月初了,七月初的报纸才到。

  他双眼一瞧,醒目的一行字怎么也移不开:吕宋总督府立,孙林、施琅封伯——

  双目下移,李定国瞬间就觉得没滋味了。

  好家伙,二十六岁的伯爵,不要太夸张。

  区区巴掌大的蛮夷之地,也能封伯?

  叹了口气,他正待抱怨几句,忽然一个人脚步匆匆而来:将军,将军,朝廷四百里加急——

  只见其气喘吁吁,浑身上下都是黄沙,嘴唇干燥得脱皮,步伐松软犹如老头子一般。

  但李定国却为之大喜,忙不迭凑上前,大手直接搀住其胳膊,犹如火钳:快些拿给我——

  是——

  说着,信使就将那道加急的文书从怀中掏出,小心翼翼地递上。

  李定国粗略一打量,竟然是密封的信匣。

  打开一看,内阁草拟的旨意:要求天南行都司操练兵马,囤积粮草……

  这简直是一句废话,李定国这三年来兢兢业业,练兵从不懈怠,粮草更是积攒许多了。

  但李定国却很是兴奋和激动。

  这是信号,一个将要出兵的信号。

  快,召集各地都指挥使,让他们前来见我。

  在整个天南行都司,最大的官,就是天南将军,李定国,他拥有着直辖五千大军。

  但同时,各大绿洲则由指挥使驻扎,麾下兵马五百至一千不等,负责整个绿洲的军队。

  当然,天南行都司并不是军政一体,而是由文官的充任治理,受到天南将军的直接管辖。

  知府、知县,都是由本地,或者朝廷派遣的文官治理,也算是一种分享权利给精英,将其融入大明的举措。

  效果自然很好。

  因为通商了缘故,曾经的丝绸之路,再次迸发出光彩,商队慢慢的增多,导致财政逐步恢复。

  战争的消弥,则让农业开始恢复,粮食源源不断的被囤积。

  如此以来,在去年,李定国就下令,直接招募三万名本地士兵入伍,进行操练,使之成为大明军队的一部分。

  随后,甘肃又调动万人入强,让整个天南行都司的兵马总数,超过了六万。

  这也多亏了各地的指挥使,分散性的融合、操练,从而消化了这三万新兵。

  十五个指挥使,从大小不同的绿洲奔赴而来,一个个风尘仆仆,但却毫无怨言。

  在高一功走后,李定国的威望最高,没有人敢反对他。

  李定国则瞥了一眼众人,对许多人都狼狈样并不在意,反而沉声道:

  我知道诸位很辛苦,但我想告诉大家,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朝廷不会忘记咱们,陛下更不会,所有的付出,已经要结果了。

  即今日起,我将要检查你们的练兵成果……

  于是,在这个夏天,整个南江开展了规模浩大的练兵行动,可谓是把卫拉特蒙古诸部吓得不轻。

  胆颤心惊了月余,南疆传出消息,将要对阿布杜拉汗赶尽杀绝,彻底消除隐患,这才让他们松了口气。

  而实际上,这段时间以来,最胆颤心惊的,则是漠北蒙古诸部,以及贝加尔湖畔的满清。

  喀尔喀蒙古三部一直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曾经向漠南伸手也被满清打回,如今胸无大志。

  可当他们听说大明的皇帝在木兰举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觐见活动,漠南诸部都要参与。

  三部自然不肯去,只能派遣子嗣前去觐见。

  捞了三个郡王爵回来,也算是不亏。

  但对于贝加尔湖畔的满清来说,这是时隔多年,再一次收到明人的消息。

  在贝加尔湖地区,满清建立了新城——奉京。

  同时,奉京府也正式成立。

  以贝加尔湖为中心,方圆上千里的土地,都被收入囊中,成为了大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年为了收揽军心,民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