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二十八章贸易(2/3)

噶尔部处于最虚弱的状态。

  在1653年,即绍武七年,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去世,其第五子僧格继承台吉,但其众兄弟不服,起兵反叛,内战爆发。

  这几年来,他一直处于在平叛的路上,可谓是辛苦异常。

  此时不趁火打劫,更待何时?

  李定国瞬间就心动了。

  于是在甘肃的援兵抵达莎车时,他就带领七万大军,准备一股脑直接拿下准噶尔部——伊犁河谷。

  明军的出动,让僧格大惊失色。

  他没有想到,明军在冬日竟然敢直接出兵准噶尔。

  难道明军是为了支援两个弟弟?

  僧格一想,就忍不住破口大骂起来,然后飞快的向和硕特部求援。

  而他那两个弟弟则大喜过望,苟延残喘下早就没了心气,立马准备投靠明军。

  这样一来有了带路党,明军格外的顺利。

  一战,直接击溃准噶尔主力,直接占据了肥沃的伊犁河谷,近万帐的牧民被俘获。

  而僧格则直接逃亡岳父家——和硕特部,准备再次起兵夺回部落。

  而沙俄见到了机会,连忙乘机推销自己的火器,准备浑水摸鱼,不能让明人轻易的得手。

  一时间整个西北乱成了一锅粥。

  ……

  八月的海面上,劲风吹动风帆鼓成一扇硕大的弧面,船首在风帆的作用下在波浪间跳跃,足不沾地一般的破浪疾驰。

  由南风带来的降雨劈头盖脸的浇落在船上,两弦的排水孔向大张开的龙王的嘴巴一样,把雨水和飞溅上来的海水倾注出去。

  海风太大了!这样下去船这是要倾覆啊!

  啪,一个响亮的巴掌呼来。

  八嘎,这时候说什么不吉利的话。

  船长直接开打,然后开始指挥。

  船甲板上,有五六个身穿短衣的男子正在忙碌,将放置在甲板上的货物用帆布遮盖好,系紧绳索。

  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已经被雨水打湿,海面上风高浪急,彼此说话都要扯开嗓子,大声呼喝。

  按照常理来说,最佳的行程是冬季,这时候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不止是强度小了,也有利于航行。

  但对于商人们来说,帆船时代到来,让一切时间都不算数,只有金钱才是永恒的。

  八嘎!这时候,一个男人走出船舱,身上的衣物更加华贵了些,他抹一把脸上的雨水,抬头看看:

  你们小心点,这里的货物金贵的

  很,把你们全家人卖了都赔不起。

  嗨——

  降帆!降到三分之一高度!还有,进去告诉阿布,让他掌稳船舵!船上这么多大米,可不能倒了。

  船长连忙指挥,用力拉住最后一根绳索,双脚蹬踏住货箱,身体向后倒仰,船身一晃,连他也摔倒在船甲板上,喂!快来人!

  是——另外几个人蜂拥而至,七手八脚的扶起他,拉动绳索,绑缚在船帮的固定物上。

  主人,这样下去可不行!看风向,还有的要刮呢,找个地方避一避风雨再走吧?

  船长哈着腰,向着刚才出面的贵人问道。

  男人不理船员的建议,看看货物安全没有很大的问题,挥手带领众人进到舱中,摘下头上的雨帽。

  你这糊涂家伙!找地方避一避风雨?给人发现了船上的东西,起了歹心怎么办?

  对不起!是我说错了。

  随即问起来行程,待得知距离长崎不过百里路程时,所有人都笑了。

  风雨过后,船长小心翼翼地回到船舱:主人,这一趟能赚多少钱?

  咱们船有些破损了,这要是赚少了,可回不来本——

  岛津久成看着这个家仆,叹了口气。

  从北京离开后,听从了那个男人的计划,落籍琉球,准备考取秀才功名。

  可惜,这一趟搬家,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更何况还要学习买书,他就不禁想要做起来生意。

  于是就借了一笔钱,买了一艘小船,准备从台湾府进些白砂糖,运转到长崎来卖。

  多亏了他在国子监的人脉,买卖白糖虽然很艰难,但到底还是获得了五六十石,再加上一些茶叶,香米,也算是不亏。

  或者说是大赚。

  五百块吧。

  这么多啊?船长大吃一惊。

  他这艘船买卖起来,也不过百来块,这一趟翻了数倍。

  台湾的白糖,在日本可是最受那些武士、藩府人家欢迎的呢!要不是遭遇到这一场大雨,只怕还能更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