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二十九章缺人(2/3)

女的命运。

  毕竟众所周知,朝鲜虽然也有科举,但只有两班贵族们才有权利去应考,是大贵族的游戏,商人们根本就没资格。

  此时的琉球岛,对于日、朝两国来说,就像是后世的免税岛国,拥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朱谊汐当然不知道自己曾经埋下的伏笔,已经开始起作用,并且是超乎寻常的作用。

  中秋后,小麦渐渐成熟,整个北中国陷入到了麦黄之中。

  一切都要为秋收让步。

  幸运的是,在绍武十年,北方各省中罕有灾害,即使是在陕西,也是个平年,这对于多灾多难的北方百姓来说,是莫大的幸运。

  同时,一份数据也到了皇帝手中:

  尤其是在缺水缺地的陕北地区,太行山区,番薯受到了广大的欢迎,百姓们乐于在一些坡地、荒地种下番薯。

  这些在以往一无所获的土地上,能够获得数百斤的粮食果腹,这对于百姓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同时,番薯的吃法,也大为普及。

  番薯粉,薯干,烤番薯,番薯片等,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

  当然了,对于百姓们来说,让他们具有积极性的原因,还是朝廷税收政策的倾斜:

  十斤薯粉,抵一斤粮。

  这也是他们种植番薯的初衷。

  能够抵税

  ,这已经是极大的动力了。

  如此一来,短短数年时间,番薯就风靡整个北方,甚至蔓延到整个中原,南方。

  与此同时,在这些贫瘠的省份,随着番薯的普及,造反***的乱民也越来越少了。

  陕西省呈报,在绍武十年,百人以上的暴乱,已经降到了十起以下,相较于往年,这是极大的进步。

  从这也可以在侧面证明番薯的作用。

  百姓们填饱了肚子,自然就没多少人造反。

  这时就有人说了,不是轻徭薄赋吗?怎么还会有人造反?

  说到这,这不得不提到民间许多百姓的愚昧,以及迫不得已了。

  朝廷大政方针没问题,但架不住百姓们容易被忽悠,迷信等措施让他们造反。

  而且,官场上有一项政策,无论百姓们是何原因起了暴乱,都算作是造反。

  如,某些官员贪赃枉法,逼得一些村民杀了其家,这是造反;某些士绅过分剥削,欺压百姓,引起了***,这也是造反。

  而官僚嘛,一向都喜欢欺上瞒下,选择性的报道。

  某些事情被压下,某些又被上报。

  起义这种事情,根本就算不过来。

  陕西这一次的上报,某种意义上来说,朱谊汐是只信了一半,根本就不会安全相信。

  所以看一个王朝是否太平,起义的多少并不重要,因为这是会被选择性的记载的。

  哪个官员都不想治下大乱,影响了自己的官途,然后小灾酿成大灾,王朝就一朝倾覆了。

  太平天国不就是如此吗?

  前方连战连胜,结果人家直接从广西飞到了南京。

  所以,看一个王朝的富庶与否,直接看其吏治水平怎么样就行了。

  因为理论上官方赋税都是较轻的,足以让百姓苟活下来,而到了地方,则会被层层加码,而吏治好坏,则是可是赋税加倍大小的区别。

  皇帝笑了起来。

  相对于北方各省的贫瘠,适合种番薯,而辽东则喜爱玉米。

  玉米的盛行,很快就积压了小麦的生存的空间,在辽东流行开来。

  辽东布政使直言:

  当然了,由于辽东河流众多,各种水磨大肆发展,玉米不断地被碾压成粉,自然就促进了市场上粮食的增多。

  财部则汇报,今秋辽东预计能收秋粮三百万石,太仓收进二百万石。

  这能够很好的补充京畿粮食,从而减少南粮北运的压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距离的优势,此时的辽东,才算是真正的成为了北京粮仓。

  如今辽东民不过百万,如果持续的从山东移民,那么其粮食将会不断地增多。

  内阁甚至乐观的估计,等到辽东的人口突破三百万时,其年收粮税六百万石,足以供应整个北京城。

  毕竟在渤海运输,其危险程度进一步降低,成本也极低,是最为方便了。

  到时候南粮北运将成为历史。

  朱谊汐喜不自胜: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内阁上下倒是上了票拟,为了加快辽东的开发,准备将辽西府并入辽东省,从而促进其发展。

  嘀咕了一句,朱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