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四十五章东北发展(1/3)

  大明世祖正文卷第四十五章东北发展及至四月,整个东北地区进入了夏季,雨水接连不断。

  长安县本是沈阳的西边门户,更是拥有一条蒲河相连,也算是商贾颇多,来往的行商陆陆续续能见几个。

  每逢遇到行商,县城还就罢了,乡下的村庄们就仿佛过节一般,纷纷拿出看家货物,想要换取需要的东西。

  针头线脑,铁锅锄头,布料车轴,油料牲畜,百姓们都想换来。

  不过,李士桢和曹玺二人则不得闲,只能送着参加省试的人去沈阳;三日后,他们又要忙活仓库的查收晾晒;然后又是蒲河的堤坝巡视……

  地方的官吏,总是最忙的。

  李士桢实在是受不住,直接挂印辞职,专心在家备考科举。

  曹玺无奈,只能孤单上值。

  这日,曹玺带着两尾鱼,晃悠悠地来到李家:

  曹玺尴尬道:

  说着,他满脸问号。

  李士桢放下手中的书,淡淡道:

  听到这,曹玺意兴阑珊,颇有几分无奈。

  李士桢摇摇头,对于这位好友实在无奈。

  曹玺哑然,更觉得糊涂。

  他和李士桢与县衙其他几房书办不同,由于是之前待归的身份,能得官身全靠知县提拔,加上官吏稀缺所知。

  如今辽东人口日渐增长,农夫且缺,但做官的人却一抓一大把。

  在县衙做事的,谁没几个关系?

  李士桢继续提点:

  曹玺恍然。

  他自己没问路,不代表那些想要他坐他位置的人没门路,

  正九品的书办,虽然官阶下,但却是个门槛,直接能跨越到正八品。

  李士桢摇头晃脑,轻笑道:

  曹玺终于露出一丝笑容,发自内心的。

  很快,他走通了关系,调任至吉林行都司,担任一县推官,专门负责诉讼官司。

  而长安县距离沈阳实在太近,所以直接就伴随着一伙流放充边的百姓队伍北上。

  临行前,曹玺难得露出一丝伤感:

  李士桢毫不留情地打击道:

  曹玺哑然失笑,绷着脸离去。

  队伍并不长,只有三百来人,随行的车辆竟然有百来个,老弱妇孺都坐在车上,伴随着大量的口粮物资。

  看押的队伍只有半队,是个副队正带队,身上也没有铠甲,只是几副弓箭

  、火枪具有威慑力。

  曹玺问道:

  这是流放的由来,而这些人衣衫齐整,吃饱喝足,甚至还有马车可以坐,不像是流放的,反而像是搬家的。

  副队正知道他的官身,拱手道:

  听到这,曹玺为之咋舌。

  好家伙,吉林这是缺人缺疯了,为了怕这群囚犯们受到欺负,不仅怕有人专门押送,还弄马车来坐。

  坐着马车,他倒是与这位副队正聊开了。

  曹玺不解道,在他看来目前最缺人的,还是辽东。

  要知道整个辽东,不仅负担着吉林,黑龙江的物资补给,还需要反哺京城,为其太仓贡献粮食。

  如今北方,各省的流放之人都去了吉林,这些年怕是不在少数吧!

  队正叹道:

  一路上谈笑着,曹玺一家人晃悠悠地走了半个月,终于来到来了吉林城。

  相较于之前,如今的吉林城已然算是一座大城。

  拜满清所赐,吉林城高三丈有余,周长十余里,城厚一丈有余,万户百姓在此生活,同样还有近万大军在城外驻扎。

  科尔沁等部经常来往此地,换取需要的物资,所以城门口倒是经常性地排起长龙。

  曹玺也不耽误,直接在将军府外递上了帖子求见。

  不过,即使他是一个区区的推官,但吉林将军还是接见了他。

  吉林行都司与内地,以及辽东省都不同,这里施行的是军政为一的统治体系。

  也就是说,吉林将军不仅是吉林各地军队的首脑,而且还是文官之首。

  身兼总兵、巡抚大权为一身。

  对于地方百姓,生女真、野女真,一言可决生死,甚至在必要时能够决定是否起兵打仗。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可是土皇帝。

  心里头嘀咕着,曹玺很快就见到了辛文成。

  相较于其他武将,辛文成身材较为单薄,但龙行虎步,威势毕露,狭窄的脸上满是思考。

  辛文成瞥了一眼眼前这个干干瘦瘦的文人,心中顿觉一丝不耐。

  虽然他更喜欢那些孔武有力的文人,但没办法,治理百姓就得用文官,脑袋像浆糊一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