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五十四章军爵(2/3)

p>  如获取条件,待遇等。

  于是在不通知内阁的情况下,两人商量了半个时辰,终于达成了一致。

  骁勇都尉、骁毅都尉都只会承袭一代,在待遇上,骁勇都尉每年获得三十块银圆,而骁毅都尉则是五十块。

  其中,骁勇都尉奖励给奋勇杀敌的勇士,每营获得一位名额,也就是营一级的最佳杀手。

  也就是说,想要获得更上一级骁毅都尉,则必须连续两次获得营级最佳杀人头衔。

  但是作为限制,营一级的军官不得参与其中。

  换句话来说,这是底层军官和将士们的优待,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算激起军中的活力。

  而只有两个骁毅都尉才能晋升男爵,所以获得标准同样是悍勇程度。

  而评选范围扩到一军,万人之中才能有一个名额,且只能是骁毅都尉之一。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本事,连续三次拿最佳杀手。

  赵舒最后则轻叹:

  朱谊汐心情大好。

  他感觉自己对军功爵制完成了一场补丁,至少百年之内无忧了,剩余的就交给那些子孙吧!

  赵舒眉头皱起,充满忧虑的说道:

  显然,这位大明的内阁首辅,也注意到了军中的舆情,同样感受到压力。

  眼见皇帝神情莫名,似乎陷入了思考之中。

  赵舒再接再厉,开始念起了数据,显然与皇帝相处十余年,他明白这位天之骄子,对于一些大道理不屑一顾,唯独看重事实。

  「京营有二十万人,边军十万,而甘肃、安西两省,就

  有近十万兵马,虽然朝廷令其缩减,但安西地域辽阔,锦国公明言,没有三万人是安定不了的。」

  听到这些数据,朱谊汐倒是承认,这些都是真的。

  也就是说,随着地盘扩大,统治成本也在不断的拉升,已经到了大明的极限。

  而且,在安西等地,朝廷一直都是亏本经营,在如今这个太平盛世还没什么,一旦到了王朝中衰期,必然会被抛弃。

  一如唐朝甩西域,前明甩安南一样。

  所以,必须得增加造血功能。

  让西北地区自给自足,才能免得被抛弃的命运。

  朱谊汐下定了决心。

  而眼见皇帝如此,赵舒满意的点点头,皇帝还是听得起建议的。

  看来削兵,是不可避免了。

  朱谊汐抬起头,认真道:

  甘肃东边是阿拉善,南边青海西宁府,西接安西,河西走廊的位置十分重要。

  所以,两万兵马是勉强够用的,加上安西的三万,就是五万人。

  直接削兵一半。

  皇帝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叫他们迁走,去青海就很不错,离得近,地方多,而且有好多的牧场,很适合这些蒙古人。

  谈到这,就不由得又论起了边军。

  前明时的边军,一开始是十三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后来成本渐高,不得不内迁,永乐内徒东胜镇、大宁镇,仁宣时期漠南诸卫废除。

  到了嘉靖年间,彻底形成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九边防线。

  今天的绥远,是明初的东胜卫;察哈尔的赤峰,是东宁卫。

  绍武皇帝的十几年来的奋斗,其实不过是洪武年间的旧土罢了。

  你能想到,在东北,洪武年间竟然建立了吉林造船厂,在黑龙江入海口建立奴儿干城?

  九边在永乐年间是六十万,崇祯年间是四十万。

  但吃空饷,军户逃亡问题持续不断,保守估计顶多二十万。

  而绍武朝的边军,则东起黑龙江城,吉林、辽东、察哈尔、绥远、甘肃、安西,宁夏七地,曾经的山西,陕西,几乎成了内陆。

  所以,吉林万人,黑龙江三千人,辽东两万,察哈尔万人,绥远万人,大同、宣府各万人,宁夏近万人,甘肃两万,共计十一万左右。

  由此可见蒙古人的势力削减如斯。

  如今加上了安西,边军的数量扩充到了十五万。

  而且西北地区最大的劣势在于,就是物资钱粮供应不及,路上的耗费太大,养五万人,等于再养十万边军。

  但危机也是存在的。

  一旦让蒙古人起来,这十几万的边军,很难彻底镇压

  ,所以必须消磨、分化。

  漠北地区,不容有失。

  坚定了决心后,皇帝又与赵舒聊了聊家常事,随后,他神情收敛,直接出了玉泉山。

  他将要去京营瞧瞧情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