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七十七章教子(2/3)

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xbyuan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太子和皇帝,君臣大过于父子。

  在两者的关系上,不能学康熙无节制的溺爱,以至于压制自己。

  所以,必须要适当的调节,保持压力的同时,也不能让太子过于软弱。

  整个正月,北京城都在鞭炮和烟花之中笼罩,硫磺的气味席卷,让不少人厌烦。

  二月二,龙抬头。

  皇帝亲临西郊,在耕地上,挖到了第一块杂草,显示出君主依旧贯彻重农的方针。

  而伴随在他身边的,最亲近的,莫过于太子和秦王,齐王都只能靠边站,眼巴巴地看着,俊脸上满是羡慕。

  身着短衣,皇帝慢慢得挥动着锄头,太子播种,秦王擦汗投水,扇凉,这是难得的父子时间。

  秦王低声道。

  皇帝轻声说道,气喘吁吁地挥动锄头,俨然一副明君的模样。

  秦王应下很干脆。

  太子则突兀的抬起头,又迅速的低下,继续撒着麦种。

  皇帝道:

  秦王连忙称是。

  好一会儿,他则主动的问道:

  朱谊汐笑了,他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不一会儿,在跟前焦急的刘阿福,连忙递上来的凳子,皇帝轻轻一坐,显然是格外的放心。

  随后,刘阿福则问道:

  朱谊汐摆摆手,让两个儿子都坐下,然后他的右手指向田边,那里有一群文武百官,焦急地等待着。

  显然,皇帝在田地里干活,他们其实却更加的劳累。

  「就像出师表言语的,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仅仅凭一时的举措,谁能断

  言其贤?」

  见到两个儿子听得认真,朱谊汐继续道:

  太子和秦王都沉默了。

  显然,哪怕有宁远大捷,但袁崇焕的这些举措,毫不犹豫的说,就是乱臣。

  朱谊汐轻笑道:

  韩侂胃在南宋很有名,在后世人看来,他打压朱熹,禁绝理学,又一直坚持北伐,属于妥妥的求战派。

  至于那些***,大揽权力,就属于常规操作了,只要是权臣都避免不了。

  但是在史书中,他却一直被钉上了女干臣的帽子,摆脱不得,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说到这里,皇帝莫名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的话,的确是至理名言。

  就想是乾隆朝的和珅,母庸置疑,他是个大贪官,但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百般筹措,才让乾隆朝的财政没有崩溃。

  十全武功,哪一样不同耗费千万,竟然撑了下来,而没有像明末那样,增加三饷,直接激起民怨。

  比起万历、天启、崇祯三帝那毫无新意的加税行为,和珅简直就是财政大师。

  他们缺的,就是一个和珅。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当时有一个和珅,财政绝难破产。

  卖官鬻爵,议罪银算什么,虽然看起来不体面,但对比一下同时期的法国,英国,这绝对是不过分。

  因为法国官员,在当时都流行着花高价升官,然后把自己本身的官位,卖给有需求的人。

  像清朝那样,还有什么功名限制,简直是太有良心了。

  当然,不要无脑的拍魏忠贤马屁,阉党主政时期,是满清扩张最快的,整个辽东彻底的沦陷。

  阉党甚至不如清流。

  见两个儿子还是迷湖,朱谊汐只能道:

  这时,两位皇子才恍然大悟。

  朱谊汐则笑了笑,指望十五六岁的孩子明白这些,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这些东西,总归是要去说的。

  说完了这些,皇帝又忙活了起来。

  刘阿福忙道:

  皇帝一算,好家伙,地里忙活了半个小时,他上辈子都没有那么劳累过。

  锤了锤腰,皇帝这才被搀扶着回到田边,接受群臣的吹捧。

  亲自劳作,这就是圣君啊!

  表演完毕后,一行人就起驾回宫了。

  毕竟意识传达给天下就够了,劳心者治人,位置不同,自然努力的方向就不同。

  秦王则在京城盘桓了大半个月,在月底前,离开了京城。

  临行前,皇帝派人送来了十万块银圆,作为其就藩的礼物。

  后宫嫔妃们也不例外,一个个送上了礼物,皇后更是赏赐了千块银圆。

  太子也掺和进来,直接拿出了一万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