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八十六章报业发展(1/3)

  窗外绿荫丛丛,花儿争先绽放,鸟儿展翅,说不出的舒服。

  忽然,一声山风吹拂,山雨哗啦啦地下了起来。

  一如朱谊汐的心情,放松而又舒展。

  让内阁来见我。

  朱谊汐轻声吩咐道,身体向后挪动了两步,一屁股就坐在了躺椅上。

  是!刘阿福忙不迭应下。

  闭目养神,朱谊汐耳边一片安静。

  虽然他是穿越者的身份,但屁股决定脑袋,在子孙后代的富贵面前,高而空的平苦大众,并没有什么份量。

  或许,他会轻徭薄赋,减少贪官,大建工程等,百姓们会受益,但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稳固统治。

  毕竟在后世,那些身价过亿的大老板,或许会为了子女的教育,给某个大学捐赠数千万,但绝不会轻易地给员工涨丁点的薪水。

  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劣根性,私心。

  大明公报一开始的设立,就是为了公开政令,避免地方官员欺上瞒下,维护他朱谊汐的统治。

  但,就像是历史课本的顽固派那样,朱谊汐开始害怕地方的士绅勾结报纸,酝酿成明末那样秀才冲击衙门之事。

  说白了,报纸能操控舆论,影响到朝廷的权力。

  既要开放,又得约束,可不能乱来。

  心中思量,不一会儿耳边就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

  爷,阁老们都来了。

  嗯!

  皇帝起身,睁开了眼睛,映入眼帘的是四个人。

  在赵舒致仕后,隔年,吕大器也同样致仕。

  到了绍武十五年初,作为首辅的王应熊,以七十余岁的高龄致仕。

  这般一来,内阁的首辅,就变更为阎崇信,这位在汉中时期就跟他的文臣。

  次辅,则是在六部转悠个遍的朱谋。

  群辅中,则是四十来岁的冯显宗,六十来岁的堵胤锡。

  这4人都是经历过明末风雨的重臣,堵胤锡,则比较特殊一些,他并非功勋旧臣,而是地方文臣上升的。

  可谓是一步一个台阶,才做到如今的这个位置。

  臣等叩见陛下——

  平身吧!

  皇帝摆摆手,然后直视这几人,道:最近,天津知府郑森与我言语,说是地方上私报渐多。

  借用卖书之名,实为办报,效仿大明公报,谋取暴利,禁之不绝阿……

  陛下,此事易尔,派兵抓拿就是。朱谋果断道:正巧齐国缺人,全部流放到齐国去。

  抓到一批,流放一批,我就不相信,还会有人敢去做。

  动作太大,未免有些兴师动众。

  堵胤锡则蹙眉道:这些私报,虽然违背了律法,但到底并未造成什么损害,流放太过于重了些。

  杀一儆百,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朱谋则果断道。

  这时候,首辅一般是最后说话,冯显宗吐露一句:早在好几年前,就有私报了,但如今还是有了,禁不绝的。

  这就叫治洪,堵不如疏。

  这时候,阎崇信瞥了一眼朱谋,若有所思。

  他抬头,见皇帝脸上依旧平静,不见动容,显然心中早就有了谋算。

  换句话来说,这次把他们召集而来,就是为了解决这件事,达成公议。

  皇帝虽然大权在握,但却依靠文人共治天下,如果专横独行,那就是独夫了。

  所以,在再强权的皇帝,也会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让大臣们

  主动提出,从而最后决定。

  毕竟一切都是公议。

  以后要是出了差错,不还有背锅侠吗不是?

  例如,哪怕是汉武帝这种征战不停的皇帝,都要依靠公羊派为羽翼,呐喊,来开疆扩土。

  汉景帝的削藩,也是晁错来背锅。

  心里有了猜想,阎崇信就大致明白了其意思。

  如果说,朱谋真的说中皇帝的心思,接下来的话必然是多余,不值当听。

  显然,他的话就是给众人一个暗示:这条路行不通。

  堵不如疏。心中有了谋算,阎崇信点头,赞同道:这些年来,私报连绵不绝,治之什难,以老臣之意,还得放开私报,但要严加管控。

  可将各地私报,尽由地方主官审查,一旦出了差错,就能够直救到底。

  朱谋抬起头,否决了这个提议:不成,这岂不是纵容地方坐大?

  在臣看来,私报虽然不利处甚多,但却深受百姓喜爱,传之甚广,如果让地方管理,那岂不是让其一手遮天?

  到时候蒙蔽地方,苛政迭出,反而成为了青天大老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