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祖》

第九十四章淮河入江(2/3)

  皇帝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的要求也不多,这两处海关,一年能给他带来两百万块就够了。

  十大海关,广州、福州、宁波、杭州、松江、天津,南京,漳州,以及登州、金州。

  大明的万里海疆,几乎都纳入其中。

  当然,如果把台湾府、吕宋府也算进去的话,那就是十二处了。

  此时,江苏,扬州府,邵伯湖口。

  数以千计的民夫,在秋风渐起的时候,挥汗如雨地挖掘着土地。

  大量的沙土石块,堆积如山。

  一条运河,连接了高邮湖,自北向南流向的长江,长达三百余里。

  用到了人工,累计百万。

  原本一年的时间,结果因为天气、民夫不足等因素,足足耗费了两年多,可谓是劳心劳力。

  至于耗费钱粮,则达到了一百万之巨。

  当然,最主要的则是因为于成龙心疼淮海地区的百姓贫穷,不敢大规模地征召徭役。

  同时,他又怕破坏地方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借助金钱之遍,大规模地孤勇百姓挖河。

  所在,在这条长达数百里的人工运河即将竣工时,整个苏北地区百姓,竟然丝毫没有被打乱生活。

  反而因为朝廷有限度的雇佣下,许多家庭宽松了许多,改善了生活。

  来自于江苏、安徽两省的巡抚,布政使等***,在工部侍郎的带领下,见证这个运河成功之日。

  这日,晴空万里,微风吹拂,数以千计的百姓,围绕着入江口,开始议论纷纷。

  人人都在夸赞这条泄洪河的作用,同时也对主持这件事的于成龙大肆赞扬。

  这条泄洪河,其长度,约三百二十里,宽十丈有余,横跨数府,会将高家堰的洪水,一路直接带到了长江。

  换句话来说,就是让淮河与长江再共用一条入海口,让两个独立的水系进行交流。

  某种意义上来说,淮河成了长江的支流。

  黄河占据了淮河水道,淮河与长江共用水道。

  淮河的这点水量对长江来说,不值一提,下游影响微乎其微。

  如

  此一来,江淮地区倒是省却了气力,不再担忧积水泛滥,冲毁田地,亦或者将淮安、扬州淹没。

  大修堤坝,日夜巡逻的差事,也将免了。

  其节省的花费,难以计量。

  待于成龙的马车抵达泄洪口时,也不知道从哪传出来的消息,立马掀起了轩然大波。

  百姓们将其马车维修,一个个神情激动。

  甚至,有个六七十岁的老头,直接堵着马车跪下,泪湿衣襟。

  此番话,感染力极强,不少人感同身受,泪眼朦胧。

  花白的头发颤颤巍巍。脸上的褶皱足以压死蚊子,浑浊的眼眸中转着泪水。

  在他身边,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同样跪着,只不过他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起而跪。

  这时候,马车停下,于成龙匆忙而出,不顾老人脏了其衣裳,亲自将其扶起:

  这番话说的漂亮,赢得了满堂彩。

  老人则颤颤而起,他也不糊涂,继续道:

  于成龙摇了摇头,没有再言语。

  见到老人衣衫不整,破旧居多,他心怀不忍,从怀中掏出了两块银圆,塞在他的手中:

  言罢,他才上马车。

  衙役们这才开始驱赶拦路的百姓,保持了官道的畅通。

  坐在马车上,于成龙有些失神。

  掀起车帘一角,这些外面人群乌泱泱,几乎看不到边,人们神情激动,都在畅想着日后没有灾害的日子。

  淮河,黄河,实在是将苏北、淮海的百姓,祸害的够呛。

  远处,工部侍郎孙江等一众***,看着被围堵的于成龙,不由得感怀备至。

  孙江感叹道。

  江苏巡抚则附和道:

  孙江听出了酸涩之味,他斜瞥了其一眼道:

  安徽巡抚赞同道:

  孙江微微一笑,道:

  在场几人为之动容,脸上露出几分钦佩和羡慕。

  很快,于成龙就渡过了人群,来到众人面前。

  他倒是识趣

  ,连忙赔罪。

  孙江扶起他,笑道:

  这番话,倒是让气氛缓和了许多。

  一行人站在高地上,居高临下眺望着那条泄洪河。

  泄洪河自北向南,而自南向北,两者相向而行,节省时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