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假条(2/4)
这一事件引起了汴京的恐慌。
市井之间各种传言都有,甚至有人传言说王伦已经带着大军直扑汴京而来,甚至有不明真相的百姓收拾包裹开始跑路。
李淑见状也是心慌,倒不是慌王伦率领大军过来攻打京城。
王伦是脑后有反骨,而不是脑子坏了,怎么可能来汴京找死。
他担忧的是百姓不稳,到时候要真是闹出来大量百姓逃亡的事情,那他这开封知府也就当到了头。
李淑赶紧派人张贴安民告示,但不贴还好,这一贴反而出了问题。
有些人听话都是反着听的,官府不说话,他们反而觉得问题不大。
官府一说话,他们顿时便觉得事情大了,于是跑的人更多了。
李淑心里着急啊,这么跑下去,汴京便要跑空了!
到时候市场凋零,税赋减少,他的大好前程便算是到头了。
于是李淑赶紧找章衡问计。
章衡便给出了一招,便是发动各种人去民间发布消息。
这些人便是什么开封衙门佥判的亲戚家的下人、录事参军的远方亲戚、某宰相的远方侄儿之类的人,通过他们的口中散步类似:
【王伦已经离死不久,官家已经命东头供奉官李沔、左班殿直曹元喆率十万部平叛,大约不出十几日,王伦的首级便会出现在汴京城头】
【我家老爷说了,让我们吃好喝好睡好,啥也别操心,要操心也是操心今晚吃些什么】
【逃得人是煞笔吧,先不说王伦会不会打过来,外面流民多,那里有汴京城安全啊,本来没事的,跑出去反而被抢了。】
【没听说过吧,那西巷子东头的老李带着一家人跑了,然后在路上被抢了,嘿,女儿被抢了,儿子被割了脑袋,老婆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倒是逃了一命,可惜已经疯了】
……诸如此类的话。
招数不出奇,也算得上下三滥,但真是好用,汴京一下子便安稳了下来。
李淑连连向章衡道谢。
章衡也并无居功之意,只是谦虚笑笑。
实际上他的心思已经全部都在王伦造反之事上了。
实际上章衡只是一时间忘记了而已,当王伦这个名字在他耳边被提起的时候,他便已经想了起来。
王伦还是有很大名气的,这个王伦其实便是《水浒传》里面白衣秀士王伦的原型,而且整个水浒传的创意并非来之水泊梁山,而是来源于王伦造反。
章衡关注此事,倒不是王伦造反能起多大的气候,而是王伦造反被镇压之后善后的问题。
他所操心的是,山东大旱,江淮也大旱,若非如此,王伦便没有造反的根基,王伦到时候是败了,但流民呢?
他们但凡有一口饭吃,便不会想着造反。
章衡想了半天,现如今问题在于国内,山东大旱,江淮大旱,流民连饭都没得吃,哪里有钱消费,所以只把目光放在国内,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章衡将目光看向国外。
大宋朝的各种手工艺品、农产品、艺术品、生活用品等,都是当前世界最为先进的,没有之一,若是能够将这些东西输出到海外去……
这么一想,章衡倒是有了些思路了。
大宋朝的问题是因为土地兼并与天灾制造了大量的农民失业,也就是所谓的流民,这些人找不到工作,自然也养不起家人,这样的人自然会成为社会的隐患。
而整个大宋朝内部已经是形成了一个极大的社会内卷,在这里面,工作岗位不足,田地被占据,多出来的人没有工作,没有钱粮,他们自然也没有办法消费。
所以大宋朝内部已经是出现产品生产出来卖不出去,类似于经济危机的一种状况,朝廷也早就陷入财政赤字当中。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崩溃反而倒是轻松了。
王朝崩溃,然后进入乱世厮杀个几十年,死掉大批人,然后王朝重启,重新分土地,一个新王朝又再次冉冉升起。
但大宋是个畸形的王朝,对外不行,但对内控制却是极强,虽然看着千疮百孔,但任是各处起义不休,它依然屹立不倒。
所以这条路就别想了,还是想一想怎么救人好了。
便在章衡想着办法如何善后的时候,王伦造反的声势却是越来越大了。
朝廷的确是已经命东头供奉官李沔、左班殿直曹元喆率部平叛。
得知官军前来围剿的消息后,王伦迅速调整部署,撤离沂州,转而率兵突入淮南一带。
王伦反军所到之处连战连捷,当地官吏惊恐不已,只得闭门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