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牛魔王》

第一百四十八章 黄巾军之乱(1/2)

  光和七年,雒阳北军长水营军司马牛平接到父母传来的喜讯,自己的夫人董媛十月怀胎后,在家中诞下了一个大胖子。

  二十六岁的牛平,终于当爹了。欣喜若狂的他,立即叫来京中的牛辅、李傕、关羽、郭汜等兄弟,一起饮酒作乐。

  借着酒劲,牛平告诉众兄弟,自己准备回陇西郡一趟,去探望父母和自己的妻儿。

  牛辅等人听了,也纷纷决定告假,跟着牛平一起回陇西。

  侄儿的满月酒,谁都不想错过。

  然而,就在牛平想要离开雒阳城时,一个消息如同晴霹雳一般,打乱了牛平的计划。

  太平道教主张角的弟子,济南唐周跑到雒阳城来上书告密,张角要造反。

  唐周还向朝廷报告了一个紧急况,太平道荆州、扬州的大方马元义已经带着人秘密潜伏至雒阳北面的河内郡山阳县,准备偷袭雒阳城,诛杀皇帝刘宏,推翻大汉王朝。

  朝廷大惊,立即派遣北军渡河前往河内郡山阳县抓捕马元义。

  牛平为北军将领,此时自然无法告假了。

  当然,牛平也不想走了。

  黄巾之乱,正是刷军功的好机会。

  牛平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与张教主切磋的机会了,怎么可能就此错过?

  马元义没有料到会被出卖,对于官军的袭击毫无防备。

  在官军的攻击下,藏于河内郡山阳县的太平道信众惨遭围歼,贼首马元义也被抓回雒阳城,处以车裂之刑。

  随后,为了保障京城的治安,皇帝刘宏命钩盾令周斌案验搜捕雒阳城里的宫省值卫及平民百姓中信奉太平道之人,共计查处诛杀了一千余人。

  同时,朝廷行文冀州,命当地官府捉拿贼首张角等人。

  张角得到线报,知道造反的事败露后,立即带领信众揭竿而起,以“苍已死,黄当立,岁在甲子,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

  “苍”是指东汉,“黄”指的就是太平道。

  根据五德始终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用土德的太平道取代火德的汉朝。

  因为太平道的造反者全都头绑黄巾,所以被朝廷称为“黄巾贼”或“蛾贼”。

  起事后,张角自称“公将军”,他的两个兄弟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

  三人在冀州领兵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青、徐、幽、荆、兖、豫等州的太平道信众也纷纷起兵响应。

  此时,各地的世家豪强对太平道起事保持了奇怪的沉默,而各地官府却毫无防备。

  于是,黄巾军势如破竹,各地州郡失守、吏士逃亡,一个月内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

  各地的大黄巾军蚁聚,号称上百万。

  冀州方面,有黄巾军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三个贼首,他们麾下有裴元绍、周仓、高升、严政、陶升、吴桓、褚飞燕等悍将,实力强劲。

  荆州,黄巾军渠帅“上使”张曼成带着孙夏等将攻城掠地。

  青州黄巾军渠帅是卜已,他的麾下有张牛角、管亥、卞喜、徐和、司马俱等将。

  幽州黄巾军渠帅是黄龙,麾下英程远志、邓茂等将。

  豫州黄巾渠帅是黄邵,他的麾下有张闿、何仪、何曼、刘辟、龚都等将。

  这几股黄巾军,是人数最多,声势最浩大的几股叛军。

  太平道能够迅速掀起这么大的波澜,是因为许多对朝廷不满的地方豪强趁乱加入了黄巾军,大大提升了黄巾军的战斗力。

  为了平定黄巾之乱,三月戊申,皇帝刘宏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兵屯雒阳都亭。

  外戚何进担任大将军之后,立即广招下名士为自己的掾属,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借以壮大自己的威势。

  山阳高平刘表,荆州南郡蒯越,广陵阳陈琳等人都加入了大将军府。

  与此同时,皇帝紧急召群臣会议,商讨平定黄巾之乱的良策。

  北地郡太守皇甫嵩上奏,以为此时宜解除党,同时用宫中的钱、皇家西园厩的马武装军队,以振奋军心,示朝廷必胜之决心。

  刘宏对解除党还有一些疑虑,就咨询边的亲信,中常侍吕强。

  吕强对刘宏点拨道:“党锢久积,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

  为中常侍,吕强的政治斗争水平还是不差,他已经隐约看到了张角造反的背后,有一只大手在暗中推波助澜。

  显然,皇帝再不做出大的政治妥协,得党人与黄巾军合流,这刘氏的江山只怕就真的坐不住了。

  有些话,皇甫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