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264章 归有光(2/3)

是顶流大咖了。

  严嵩杀了杨继盛之后,在整个江南文坛的名声臭不可闻,江南读书人聚会的时候公开喊严嵩为嵩贼,已经投靠严嵩的江南官员纷纷表示羞耻,不愿意继续追随严嵩,这就是文化圈子的杀伤力。

  政坛、学术圈、文化圈,这三个圈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一个明代文人都在这三个圈子有着相应的地位。

  就比如归有光,他在政坛上没什么地位,只不过是一个南直隶的举人。

  在学术圈子上他也没有什么建树,顶多算是心学爱好者。

  但是他在文坛上地位很高,和王世贞相抗衡,虽然王世贞并不是很喜欢归有光,但是依然称赞他的文章。

  苏泽对于这位写下《项脊轩志》的大明文坛领袖也很有兴趣,于是和徐时行许国一起,走向了卢家的后院。

  进入后院,只看到一个花白胡子的老者,正坐在亭子上说着什么,而下面的人纷纷附和。

  不用说,这个亭子中的老者就是那位项脊生归有光了。

  卢窦带着三人进入院子,徐时行和许国就见到了几个熟悉的同学。

  江南士人的圈子说起来很大,实际上也不大,徐时行和许国都是少年就中了举人,在江南也是有名的人物,很快就有人和他们打招呼。

  “徐兄!”

  “许兄!”

  徐时行和许国很快见到了熟悉的友人,苏泽看到这些江南士人的打扮,皱起了眉头。

  比起福建的读书人,这些江南的读书人打扮都太华丽了一些。

  很多人都穿着锦袍,衣服五颜六色的,甚至还有人在脸上涂了脂粉。

  苏泽知道这是大明朝南方读书人的风气,不过他依然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徐时行和许国也对那几个涂脂抹粉的士子离得远一些,坐在亭子里的归有光并没有因为有新人进场而停下,还在滔滔不绝的说道:

  “荆川兄曾经对抗倭的事情多有筹划,也不知道是怎么被嵩贼知道了,这才强行征辟他!”

  “要不是嵩贼以石亨和吴康斋的旧事威迫,荆川兄也不会入京,不过离别额的时候荆川兄也和我说了志向,他此去京城并不是为了从贼攀附富贵,而是为了朝廷抗倭的大局。”

  一个和徐时行相熟的士子,对着徐时行说道:

  “震川先生说的是荆川先生被朝廷重新启用入京的事情。“

  徐时行毕竟还年轻,这段时间他一直在上海帮着苏泽操办团练,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

  许国倒是在苏州帮着苏泽打理报社,消息反倒是比徐时行更加灵通。

  他说道:“荆川先生就是武进大儒唐顺之。”

  听到唐顺之的名字,苏泽想起这是一名和归有光同样享有名气的名士。

  唐顺之,号荆川,不过他可是考上进士的,而且是会试第一名。

  唐顺之因为得罪了嘉靖初年的内阁大学士张璁而被贬谪,从此就归家讲学,和归有光结成好友。

  本来唐顺之已经被贬谪了,但是他经常积极的发表一些抗倭的言论,所以被他的同年进士,严党麾下党羽赵文华注意到了。

  赵文华想要抗倭立功,于是向严嵩举荐了唐顺之,于是严嵩启用唐顺之做兵部主事,要求他赴京师任职。

  如今严嵩在江南的名声已经是臭不可闻了,唐顺之自然要拒绝,于是严嵩派人向他带话说道:

  “闻唐荆川欲学吴康斋,视吾辈荐用者为石武清。”

  这句话就是杀人诛心了,吴康斋指吴与弼,石武清指石亨。

  吴与弼是明代中期知名的理学家。

  明英宗复辟时,大将石亨势焰熏天,想要征召吴与弼进京为官。吴与弼料知石亨必败,坚决辞官还乡,然后就被石亨陷害报复了。

  严嵩这句话是拷问唐顺之,如果他再不出山,那自己就要做“石亨”了。

  唐顺之最后只能在嘉靖三十七年,也就是今年同意复出,赶赴京城上任了。

  唐顺之屈服于严嵩,自然被江南士人唾弃,归有光这是给自己的好友解释。

  不过看下面江南士子们的反应,依然对唐顺之颇为不屑,认为他如果真的有气节就应该固辞不出,而不是接受严嵩的任命。

  所以江南士子都说是唐顺之贪恋权位,投靠了严嵩一党,这才高兴的去上任了。

  归有光看到周围年轻士子的反应,也只能叹了一口气,自己老友晚节不保,江南士子都认为是唐顺之从贼,无论自己怎么苦口婆心的解释都没用。

  下方的士子喊道:“嵩贼若是窃取了平倭的功劳,岂不是权势更炽?!”

  “宁可倭乱不平,也不能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