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父叫朱棣》

第一百五十章 还真有个鸿儒会(2/3)

p>

  要知道长相在科举当中,尤其是殿试,很占便宜的。

  就比如排名第三的探花,就要求有一副过人的长相,不能说帅的惊天动地,初具人形的肯定不成。

  科举是朝廷的抡才大典,选出来的人才也是国家体面,长得不好看,说句不好听的,都影响国家形象。

  像徐景昌那种,高高瘦瘦的,就很占便宜。

  当然了,以他现在的名声,别说殿试了,就连秀才都考不上。

  除了徐景昌这个类型,郑秀这种就属于第二档次,也是有相当优势的。

  学问好,长得好!

  这还不打紧儿,熟悉郑秀的人还知道,人家根基深厚。

  在郑家的祠堂,有一副太祖皇帝御赐的“江南第一家”牌匾。

  郑氏规范,因为非常符合儒家教化的要求,得到了广泛推崇,许多人家,都藏了一份,按照上面教导子弟,也想和郑氏一样,子孙后代,不断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有了这些又是,大家伙都说郑秀是今年的大热门,不是状元,也是探花郎。

  因此有不少人都聚集在一起,他们诗词唱和,交流八股,砥砺学问,好不快活。

  但随着尼山鸿儒会的说法广为流传,又是南孔进京,这些读书人就没法安静做学问了。

  郑秀的一个同乡,就忍不住抱怨,“我今天刚刚经过长兴侯的府邸,发现那边正在赶制一批汉白玉的神像,正是开国功臣的,其中中山王徐达排名第一,那个神像,栩栩如生,好不威风。”

  郑秀紧皱眉头,却还是说道:“中山王确实开国名将,人品功劳,无可挑剔,给他建庙塑像,也是理所当然。”

  同乡却是一声长叹,呵呵笑道:“郑兄怕是不知道,那边不光有塑像,还有人在跟过路的宣扬,说是武人收复北平,驱逐胡虏,是所有人的大恩人。尤其可恶,他们说是武夫保卫了文人高高在上的地位,不然还要继续当大元朝的狗奴才。”

  一听这话,好几个读书人就黑了脸。

  他们年纪都不大,刚刚中举,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哪里听得这种话,因此无不怒火填胸。

  郑秀同样愤怒,但他还能控制得住。

  “说就说吧,我们是来应试的。先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然后才能谏言君父,匡扶社稷。”

  大家伙耐心听着,虽然心里头不服气,但也觉得有道理。

  “谁让咱们没权呢!忍着吧!等咱们考上了进士,当了官,就好了。”

  可也有人不爱听,出言讽刺道:“当了官,有了荣华富贵,就更舍不得仗义执言,到时候还不是奸佞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话激怒了这些年轻读书人。

  什么意思?

  瞧不起谁啊?

  “我们说到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要是有人不信,可以立字据!”

  “立就立,谁怕谁!只要考上了进士,就要替夫子圣人说话,不能让粗鄙武夫和圣人相提并论!咱们孔孟门徒,不能给祖师爷丢人。”

  这些年轻的读书人,义愤填膺,纷纷签字画押,气氛热烈。

  郑秀被裹挟着,也不好不签。

  算上他,一共二十几个读书人,写了名字。

  等郑秀往居住的客栈走去,冷风一吹,脑子就凉快了。

  坏了!

  这不是要出大事吗!

  伯父跟自己反复叮嘱过,现在严查结党营私,尤其是读书人,必须要小心谨慎,千万别让抓到把柄。

  结果自己就傻乎乎的,留下了名字,这不是要坏事吗?

  他想也不想,赶快去会馆,想要讨回来签名。

  可就在他去而复返之际,会馆里面已经已经沸反盈天。

  让大家伙破防的原因只是一张简单的图画!

  这是一张孔子像,眉目慈祥,和文庙的一般不二。

  只是身上穿的却是蒙古袍子,而且更缺德的是,发型也是蒙古的那种,把头顶剃了,前面留一小片,两边编成了辫子。

  而且在下面还写了两句:微管仲,披发左衽矣!

  第二句:微徐达,读书人亦如是!

  破防了,彻底破了大防。

  这帮人也太可恶了,居然敢糟蹋孔夫子,没有王法了!

  “大家伙都知道天地君亲师吧!”

  一个年轻学子跳上了桌子,大声怒吼,“天覆之,地载之,君上父母师长恩任养育教导呵护之……夫子乃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岂能允许他们如此糟蹋!还有骨气的,跟我走,去找他们算账!”

  这时候还有人尚存理智,劝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