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法》

第三百二十六章争吵(1/2)

  早朝。

  王秦将刘鼎求援一事放在朝廷上讨论,看看大家的意思和反应。

  不少人都对刘鼎没有好处,上次蜀国入侵,造成了西境很大损失,至今都没有恢复元气。

  并且刘鼎出尔反尔,忽悠了他们好几次,致使大汉颜面扫地,此事孰可忍孰不可忍。

  现在刘鼎落难,是活该!

  他们不去落井下石,就算是不错了。

  又怎会发兵救援?

  救他,这不是白痴行为吗?

  王秦脸色变化。

  出于内心的愤恨,他恨不得刘鼎死无全尸。

  但是蜀国若是换个皇帝,由刘焌当了皇帝,这对他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

  刘焌和刘鼎一对比,傻子都知道,刘焌的才能比刘鼎高出一大截。

  刘焌只是掌控蜀国军事大权,就对蜀国的军事进行改革,令蜀国军事力量得以提升。

  若是让他当了皇帝,整个蜀国的国力都将得到提升。

  从七国中的弱蜀,变成强蜀。

  这不利于王秦的一统大业。

  而且刘焌野心勃勃,不会只甘于困守一个小小的蜀国,必将向外延伸发展。

  而蜀国与外界的交界地,一个是魏国,一个是大汉。

  大汉比魏国弱。

  所以,蜀国必会以大汉为进攻的第一对象。

  必须遏制刘焌,不能让他成为蜀国皇帝!

  王秦从大局出发,决意暂时不计前嫌,帮助刘鼎,发兵蜀国。

  只是大臣们的反对,让王秦有些为难。

  他现在虽然是皇帝,他的命令就是天!

  只要是大汉的臣民,就必须服从。

  可王秦不想给外界一个独断专行的印象,他希望,在后世的史书中,他是一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

  所以,王秦没有第一时间出声。

  内阁的许平,眼睛一转,他最善于分析形势,猜测人心。

  自从上次,他因为膨胀心理,在大明城内趾高气昂,被王秦下旨训斥,在家闭门思过。

  这段时间,他低调了很多。

  即使被选进内阁,但权力方面,已经大不如从前。

  行政权力基本都在六部手中,内阁只有议政权,可是王秦是个勤快的人,并不怎么依赖内阁。

  所以,他这个内阁大臣,日子过得很清闲。

  想重新获得王秦重用,就必须顺从王秦,博得王秦的信任。

  许平私下里可是探听到,王秦打算近日里于内阁中设一首辅的职位,作为内阁的最高长官。

  很多人暂时都看不到内阁的实际价值,但许平清楚,一旦王秦放权,或是王秦因战争离京,内阁就相当于丞相府。

  甚至比丞相府更具有权势。

  成为首辅,就等于是大汉的第一任丞相。

  许平至今,都对丞相的职位念念不忘,有很深的执念。

  平时他没有什么机会发言,但此刻,蜀国出了岔子,关系到大汉的切身利益。

  大臣们群情激愤,声讨刘鼎是反复小人,死了是罪有应得,而王秦一言不发,心思不言而喻。

  许平当即定了定神,出列道:“陛下,臣认为,刘鼎应该救!”

  他的声音洪亮,压过了一众大臣的声音,众人纷纷侧目看向许平。

  王秦心里暗笑:还是老许懂我的心思啊!

  “为何该救,说与朕听听。”

  王秦示意许平继续发言。

  许平道:“刘鼎虽然反复无常,是个典型的小人,可在他的治理下,蜀国国力日渐衰弱,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种种行为分析,他就算不是个昏君,也离昏君这两个字没有多远。”

  “而刘焌,就不一样了,他聪明能干,颇有雄才大略,且视我大汉为头号敌人,率领几十万大军,挡住了魏军的进攻,赢得了蜀军和百姓们的支持与拥护。”

  “试问,是刘鼎为蜀帝于我大汉有利,还是刘焌当皇帝对我大汉好?”

  “我认为,发兵支持刘鼎,夺回帝位,即使夺不回帝位,也不能让刘焌轻易的篡取帝位,得让蜀国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短时间内,对我大汉构不成威胁!”

  众大臣闻言,又见王秦轻轻的点头赞同,迅速的意识到王秦的心思是支持救援刘鼎的。

  于是,他们略微思索一番,不少人又改变了风向,附和许平的意见,认为救援刘鼎,是一件极为有利的好事。

  但也有人,自然固守己见,不赞同救援刘鼎。

  其中的代表人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