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二百二十八章 伯虎拜托了(2/4)

入阁做准备?可问题是……也没有哪条规定说只有翰林学士才能入阁啊!当初我谢某人和宾之入阁时,也没当过翰林学士啊!

  想不通……想不通啊……

  “三位阁老,陛下的用意,咱家也跟你们都说清楚,若三位没什么意见的话,那不如明日早朝时,就将王鏊晋升翰林学士的事给定了?放心,到时陛下一定会将杨侍讲回朝晋升的事,说清楚的。”戴义的意思是,陛下让我来跟伱们说清楚,已经是对你们的礼遇了。

  你们是否也先表个态,让我也好回去跟皇帝交差?

  李东阳问道:“那南京侍讲学士张元祯呢?”

  戴义道:“南京翰林院,也需要掌院事的人,要换个人过去也不容易。他还是……不做更动,几位以为呢?”

  李东阳想了想,好像也没毛病。

  如果真廷推结果让张元祯来当翰林学士,回头还要廷推个人去掌南京翰林院事,还不够麻烦的。

  重点是这个张元祯还不是他们的人,是徐琼举荐上来的,到了京城也不可能会按照他们的行事逻辑去办事,那用不用此人其实就不重要了,现在皇帝明显也是跳过徐琼,直接跟内阁商量,咱妥协一下,先晋升王鏊,回头等杨廷和回京城后再把他也提升上来,皆大欢喜。

  至于徐琼的诉求?管他呢!

  刘健想了半晌,点头道:“若陛下真有意如此用人,内阁倒也可以支持。请戴公公回禀。”

  “好,好。”戴义并不觉得这种私下的勾兑有什么不妥,这也是廷推的一种方式,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有用人嫌隙的时候,做个折中,私下先商议好,朝堂上再于人前做个样子……除了徐琼和少数几名大臣心里可能会有刺之外,别人谁会管呢?

  戴义这边即将要走。

  李东阳问了一句:“辽东最近可有消息?”

  “没有。”戴义笑着摇头,“按照张先生的推测,估计就在最近几天了,稍安勿躁。”

  “呵呵。”笑的是谢迁。

  他这笑容中带着些许的奚落,大概是在觉得,这三月马上就过去了,难得陛下和你戴公公还相信他的预言能兑现?

  别是白折腾一场啊。

  ……

  ……

  戴义一走。

  内阁三人马上又开始小圈子内部会议。

  “陛下此举到底是何用意?”谢迁直接问道,“若要用杨介夫,现在便用,不用的话大可也不用,陛下坚持用王济之,我等也不能说什么,何以要来这么一出?”

  刘健想了想,摇摇头。

  这事怎么看都不像是用正常逻辑能理解。

  “宾之,你作何见地?”刘健关键时候也不得不仰仗于李东阳的多谋。

  李东阳摇头,叹道:“陛下此举,给我一个感受,那就好像是杨介夫回川蜀一趟,就回不来了。”

  “嗯?”

  刘健眉头紧锁。

  听这意思,皇帝好像是要找人在半路上把杨廷和给解决?不然的话怎么让他回不来?

  “而且给我的感觉,陛下是出自善意,而非恶意。”李东阳补充了一句。

  你们俩可别瞎想哈,我可没说陛下要把杨廷和给做了,别说是当今皇帝,就算是再昏庸无道的皇帝,也不能因为杨廷和跟他的用人有冲突,就直接下黑手杀人吧?这也太不讲道理了。

  再说朝堂的争锋,也没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谢迁道:“有没有可能,陛下是想调介夫去南京?”

  这话,让刘健和李东阳也思索了一下。

  虽然皇帝说可以在杨廷和回京师之后,晋升他当翰林学士,但也没说一定要留在北翰林院中叙用,难道以翰林学士调南京掌南京翰林院事,不也是一种用人?到时还可以拿王鏊已在北翰林院中做事沉稳深得朕意人心等理由,说王鏊不可撤换等……

  这种事,皇帝在用徐琼替代倪岳为礼部尚书时,已经干过一次。

  李东阳道:“此事也要有所提防,不能让陛下调介夫去南京。同时也要顾虑陛下对于用人事,令翰林院上下人心浮动,要于乔去安抚一番才可。”

  “好。”

  刘健马上明白李东阳的用意。

  虽然我们内阁明白,这是跟皇帝“勾兑”的结果,但下面的大臣,尤其是翰林院体系的人可能不会这么想。

  他们会觉得,陛下想用谁来当翰林学士就用谁,甚至正统派系举荐出来的杨廷和都要被发配回乡赋闲四个月,这简直是对我们的敲山震虎,那以后我们做事还是要多心向皇帝,不能事事都听内阁的……

  一旦下面的大臣有了这种想法,对内阁三人来说,文官的队伍就不好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