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二百三十一章 打个措手不及(3/4)

手伸得太长?

  谢迁则笑道:“陛下说得对,有结果之后再论。如今还没结果,敢问诸位,现在的过程不正按照陛下所推演的在进行?现在提议要固守,只是为保证宁远地方上不出大的差错,难道你们认为朱凤、张延龄和陈锐三人,适合带兵出战,与狄夷拼个鱼死网破?”

  周围本来一群有意见的人,闻言也消停了。

  他们也在想。

  先前可能是过分苛求,要让朱凤跟西北的军将做对等,要求朱凤的行为必须跟西北的军将一致,要求可能是有点高了。

  西北军将出兵,那是分内之事。

  但朱凤可不一定……

  朱凤去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保证在朵颜三卫犯境时,不至于出的大纰漏,其实朱凤已经做到了,这时候贸然出兵反而不符合朝廷的预期,这也是为何连文官之首的马文升和刘健等人也做了态度上的转圜。

  兵部尚书徐贯道:“谢阁老这句‘鱼死网破’,算是形容得很贴切了!但就怕没有鱼死网破之事,狄夷还是会无休止,下一步可能只能让王威宁去辽东,才能镇得住辽东的牛鬼蛇神了!”

  以徐贯的意思。

  我们也知道辽东的情况跟西北不同。

  但问题是,你现在不打,朵颜三卫还是不消停,下次来的可能就不是朵颜三卫,可能又是火筛、鞑靼小王子的,大明是靠武力令西北和辽东各处的狄夷臣服的,如果遇战事首先想的是固守不出,大明的威风不存,北方藩属国的队伍会很不好带。

  谢迁笑道:“那是陛下,还有张秉宽该发愁的事,不是我们!”

  徐贯皱眉道:“你这话,是否有点推卸责任了?大明朝的事,不都是我等应该费心的?”

  他很想说,你谢迁还真是口无遮拦。

  就算事是如此,但你也不能这么说啊。

  说得好像以后西北和辽东再有什么战事,让皇帝和张秉宽去参谋就行,我们可以当不知道了。

  那以后朝堂上还要我们文臣作何?

  “行了!”

  刘健出来发话道,“这两日宁远的战事就该有结果,现在勒令安边伯等人仓促出兵,结果反而不妙,还是看结果吧!”

  文官是在一种不甘心中,被刘健给搪塞回去。

  眼下是没人说什么。

  但就连刘健也知道,有关军政方面听谁的问题,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盘绕在大臣心头,文臣和武勋可能自己也都要好好琢磨一番。

  ……

  ……

  乾清宫内。

  朱祐樘将张周叫来,也不问具体的战术,毕竟详细的张周都已经说明了。

  “秉宽,还是让你为难了,早知道的话,就该调王越去。秘密调遣,辽东的外夷不知,到时就能杀其措手不及。”

  朱祐樘的话,让张周意识到,这还是个优柔寡断的皇帝。

  朱祐樘虽是“孝宗”,也被史家称出了“弘治中兴”,可这种中兴没有军事进取作为依托,皇帝在治国方面也只是守成而无大作为……其实这更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算不上是真的兴盛。

  百姓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就真能做到吃饱饭了吗?

  也不见得。

  张周道:“陛下,以臣看来,用安边伯在宁远,倒也挺好的,若是换了别人在那,或许狄夷还不敢轻易靠近城塞。无法发挥新炮的威力。”

  朱祐樘一听,心情也激动起来,问道:“秉宽,那炮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不好形容啊。”张周笑道。

  萧敬一听,赶紧用期待的眼神望着皇帝。

  好似在说,看这里看这里,我见过那炮的威力,我可以再帮张先生吹一顿牛逼。

  但朱祐樘之前已听萧敬吹嘘过一次了,他没亲眼见过,也无须他人再于自己面前形容,除非是张周能说到天花乱坠,或者说……他现在连一门炮的威力,也只听张周一个人的。

  朱祐樘问道:“秉宽,你觉得现在胜算几何?”

  张周道:“如果是让安边伯与狄夷正面交战,胜算可能只有六七成,但如果是守在城塞内,等着狄夷靠近,先以火炮袭扰,再出兵的话,那就没有输的可能了。”

  这点张周也没说错。

  朵颜三卫在劫掠的时候,是不可能将宁远城置之不理的。

  周围地势狭长,除了宁远城这座堡垒之外,就只有一些土堡可以作为防守之用,朵颜三卫出动至少有六七千兵马。

  如果他们只顾着分兵抢掠,这时候大明的军队集结整顿好,以驱赶家院中的盗贼,那化整为零的他们岂不是只能夹着尾巴逃走?

  朵颜三卫只能是派出重兵,先把大明的关城给震慑住。

  就看驻扎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