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二百四十四章 真才实学(3/4)

>  朱厚照也不解释,朝唐寅一伸手道:“把成绩拿来,本宫回宫的时候,给父皇送去。”

  “是。”

  唐寅恭敬把成绩单合上,呈递给朱厚照。

  朱厚照一副“我已经掌握你们命运”的脸色,显得很自豪,拿着成绩单就要下山回城。

  不是他不想留下,而是他没有选择,他知道如果自己再不走的话,下次再想出来看热闹就没机会了。

  “张先生,说好了的,下次一定还带我来!”走的时候,他还不忘叫张周到一边,提醒一句。

  ……

  ……

  一次简单的考校结束,张周也准备回城。

  本来他打算跟王守仁好好谈谈,但王守仁这个人……很特别,说白了就是有点“孤傲自傲”,对什么事都很冷漠,二人除了在王守仁初到研武堂时,有过一次比较深入的对话,由张周说明了研武堂创办的意义,剩下连独处的机会都没有。

  也在于张周的任务并不单纯是研武堂教这群人开炮。

  他平时的工作太忙。

  也就没心思去跟王守仁再深谈。

  可能也有现在跟王守仁之间交情不深厚的缘故,上来他就当了王守仁的“上司”,再加上他张周于文官中的风评不是很好,张周也知道凡事不能操之过急。

  当天他本要邀请王守仁一起进城饮茶,也被王守仁婉言谢绝。

  大概的意思。

  公事公办。

  研武堂内有什么事,你直接吩咐下来就行,离开研武堂就相当于下班了,下级不跟上级有过多接触,免得被人说是我巴结你。

  “张先生。”

  王琼则很客气。

  张周笑道:“王郎中最近于研武堂中很累吧?不过第一批学员,应该也快教出来了,比预期要快了很多,接下来会调一批人来,就没第一批这么多,以后更多是教一些理论上的知识。就要多靠王郎中你了。”

  “哪里哪里,在下一定竭尽所能。”王琼笑着说道。

  历史上,是由王琼欣赏并器重栽培了王守仁,王琼相当于王守仁的伯乐。

  而这次张周连同伯乐和千里马一起给挖过来,结果千里马好像有点抗拒,而伯乐自己则很识趣。

  这就是张周所要达到的效果。

  先不论你能力高低,能说得话最重要,如果是传统的文官,杨廷和、王华、杨一清那种,跟他们能沟通得来吗?

  但因王琼就很善于官场应酬,话就说得很通透,在办事尤其是交接沟通等方面就很轻松。

  张周道:“还要先回城,就不与王郎中多聊。请!”

  “请!“

  ……

  ……

  张周最近还是很“忙”的。

  他主要任务在于教太子上课,平时最关心的就是西山煤矿的事,现在煤矿已有了初步的成效,蒋老头把煤矿给开了起来,并有煤炭出产,最近已运了两批回城,张周都很满意。

  不过有点麻烦的是,除了这几件事之外,他还要去翰林院瞅瞅修《大明会典》的进展,最近他为了减轻自己一方面的压力,也就是不用再管修书的事,他想了个办法。

  准备用最直接的方式,把《大明会典》半成稿,加上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还有总结等,经过修缮之后,变成“完成稿”给皇帝进呈一本。

  修这种典籍,光靠张周一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张周也知道自己没法把整篇的《大明会典》都背诵下来,但《大明会典》本身就只是一部专业著作,讲的是体制规则,包括《诸司执掌》、《皇明祖训》、《大明集礼》、《孝慈录》、《大明律》等专业内容。

  张周直接用万历重修的版本作为最终稿,准备上来就搞个“一次定型”。

  张周也很清楚,历史上《大明会典》的第一版虽然于弘治十五年修撰完成,但一直到弘治十八年弘治帝驾崩,也没刊行。

  后来在正德四年,正德皇帝下令,由时为首辅的李东阳重新校对,并于正德六年才第一次刊行。

  《大明会典》的成书,也可说是弘治帝朱祐樘临死之前的一大遗憾了。

  张周来大明还有个目的,那就是不给历史留遗憾。

  杨廷和等人不是靠修《大明会典》彰显自己本事的吗?张周觉得,有我在,就没你们什么事了,我自己搞定,免得你们觉得我是个面瓜什么事都做不出来,只懂得讨好皇帝。

  让你们知道什么叫真才实学。

  所以最近他没事,都在暗地里修书,最多是有些东西不太完善的,靠一些初稿来进行详细校对,并以弘治时期和万历时期的一些律法人文变化,做一些增改而已。

  “张兄,还是你有本事。”

  下了山,还没等上马车,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