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二百四十五章 秉宽一个人就够了(3/4)

百门炮,少了点吧?”

  刘健也怔了怔。

  皇帝上来要十万两来造炮,还以为是张周狮子大开口呢,听了萧敬算的账目,他们才知道,原来能改变时代的火炮,价格还挺“实惠”。

  一千门炮,配上炮弹等,才两万两。

  如此想来,张周比以往那些为朝廷采购的勋贵,可有良心多了,以前但凡朝廷要采购什么东西,开出的价格……简直就叫离谱。

  刘健斟酌之后道:“陛下,不知造炮的进度如何?”

  朱祐樘又指了指萧敬,意思还是你来说。

  萧敬道:“目前炼炉已经开了,一个月下来,大概也就能造个六七十门炮的样子,这还只是一个炉,不过张先生有言,西山的煤矿已经出产大批上好的煤炭,如此一来就能精炼生铁,甚至能直接百炼成钢,以此来造炮,张先生并未从中谋取任何的私利。一切都是有账目可寻的。”

  朱祐樘叹道:“难怪一门炮才需二十两,原来是秉宽一心为朝廷省钱啊。这可不行,该给他的还是要给的……”

  在场大臣一听,情况不对劲。

  张周这小子不谋求私利,皇帝还想帮他谋点?

  陛下,那花的可是朝廷的钱,是您自己的钱啊!

  不心疼的?

  “诸位卿家,你们是否也觉得,不该让秉宽吃亏呢?”朱祐樘认真问道。

  刘健道:“陛下,为朝廷造炮,本就是其职责,陛下予以高官厚禄,若不用心报效朝廷,实在不该。”

  “行吧,要赏赐,朕自行赏赐,至于造炮的银子,朝廷给拨一下。那就按造炮的进度,造一门出来,户部给调一门炮的银子,可有问题吗?”

  “这……”

  刘健踟躇了。

  听先前所说造炮的进度,的确不快。

  一个月才造六七十门,合白银也就一千多两。

  但也说了,还有新炉子准备上架,那时造快起来,万一皇帝需要一万门炮……

  李东阳走出来道:“陛下,此造炮之法,应当严守机密,不该让太多人知晓,就连大明的工匠也该严守秘密。否则若为外夷知悉,只怕会令大明边疆反受其害!”

  “哦?是吗?”朱祐樘就好像没主见一样。

  萧敬走出来笑道:“李大学士,您担忧过甚了,咱家先前问过张先生,他说过,造炮所要炼钢,而条件非常苛刻,只有大明地大物博才能出产足够的材料。至于工艺等,也非常复杂,很多事情他也并不会亲授给工匠知晓。”

  李东阳不以为然。

  张周这是有多大的自信,觉得一切都在其控制?

  “且张先生还说了,这并非是他所能研制出来最好的炮。”萧敬又说出个让在场大臣炸锅的消息,“他说自己回头还能造出更好的。”

  “啊!?”

  在场的大臣真就是被惊到了。

  谢迁笑道:“那就不能等出了更好的,再大批量制造?现在造一些普通的,回头难道还要替换不成?”

  萧敬也陪笑道:“谢阁老您也多虑了,张先生说,更好的,是说射程更远的,效果相仿的,但在战场上,火炮的远近也是需要搭配的,有能发射五里的,也有需要能发射二里的,您觉得呢?”

  “谬论!”谢迁毫不客气反驳,“发射十里的,难道就不能发射二里的?为何要多此一举?”

  “对啊!”

  在场很多大臣表示赞同。

  既然能发射十里的,也能发射二里,为什么还要造能发射二里的呢?

  萧敬继续笑道:“谢阁老,您想啊,那发射十里的,需要的钢有多少?从炮身和炮弹的造价,能跟那发二里的一样吗?这种火炮,都是有寿命的,造一门炮出来,也不可能一直都能用,那维护起来的成本,跟发二里的能一样?”

  “这……”

  谢迁如此才知道,原来自己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

  谢迁心里也在懊恼。

  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

  好像因为有伶牙俐齿的张秉宽在,连这些平时看起来很温和的太监,都喜欢抬杠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

  朱祐樘听不下去了,他发现,一切都要拿到朝堂上来说,还真不如全听张周一个人的,至少在决策层面,没这么多扯皮的事。

  “诸位卿家,朕不想再多听了,便如此下令,之后户部全力配合张周造炮之事,若是超过一千门炮之后,再拿到朝堂上议一次。以后或有新炮,或是新的火器,也可拿到朝堂上来说,便如此罢了!”

  在场大臣这次也没了脾气。

  想给皇帝和张周设槛,为朝廷省钱,看起来没什么戏。

  ……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