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二百九十二章 格局变了(3/4)

/p>

  但王守仁也听出来,张周眼前似也并不着急去平定草原。

  “我们已经改变了草原的格局,也没必要改变那么彻底了。”

  张周抬头望着前方,叹息着说道,“让草原上先动荡几年,也让我大明再积攒几年。就好像今时今日,我们要打一场仗,所能用到的火炮和火药仍旧不足,如果再给大明三五年,到时一次战事推个几千门炮出来,每个士兵手上都能带上燧石铳,你说这仗还用打吗?”

  王守仁听到这里,也就明白了。

  张周不畏战,只是要打有准备的战事。

  目前不平定草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机会不到,而是准备不足。

  明明过几年,己方能拿出更多有优势的武器,平定起来更容易,为何要趁着现在粮草和辎重都不足的时候去勉强呢?

  打个火筛都很费劲,更别说是达延汗等部族一起上了……一旦大明拿出要踏平草原的架势,草原各部族也一定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的,或许还就此帮蒙古右翼免除了覆灭之灾呢。

  打一枪就跑,这是张周现在所定的战略。

  他王守仁把打一枪的任务完成,张周现在就是在帮他一起执行“跑”这一步的战略,看起来是在撤退,但其实就是让出场地,让达延汗跟蒙古右翼之间狗咬狗。

  “我下一步的计划,是准备从延绥出兵,由那位三边总制亲自领兵,收复河套,但或也要先等一两个月,但我估量,鞑靼各部或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撤出河套等地。这还要归功于伯安你。”

  张周用欣赏眼光望着王守仁。

  王守仁急忙道“不敢当。”

  嘴上这么说,但王守仁心里也认为,奇袭威宁海和土山之战,对大明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既震慑了火筛,如张周说的,把火筛给薅秃噜皮,也让达延汗等部族意识到,强行跟大明交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大明边军如今锋芒毕露,三千兵马就敢抄你老窝,他们还敢往河套驻军的?让大明感受到威胁,大明一旦出兵,草原格局如何就难说了。

  “先进关口,这次咱就直接驻兵大同,其实我也想去问问那个大同巡抚,军令下达的那么清楚,为何执行起来这么费劲呢?”

  “看来是该琢磨一下,你到底是驻守大同好呢,还是让你回去驻守宣府。”

  王守仁一听,张周这是打算把宣府巡抚洪汉也给换了?

  却也觉得这场仗打得很值,能擢升为巡抚就罢了,居然还能由他自己来选在哪当巡抚?

  ……

  ……

  兵马一路急行军到阳和口。

  因为提前已派人进关口打了招呼,阳和口的守军将领,阳和卫指挥使宋宪甚至带兵出关塞相迎。

  张周是在关口以北五里外,一边安排兵马驻守,一边让人往关口内赶俘虏和牲口,同时见到了来给他行跪礼相迎的宋宪本人。

  “宋指挥使,客气了客气了,起来,战时也就不必拘礼,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带兵取得威宁海、猫儿庄两战大捷的王守仁王中丞。”

  张周还不忘给宋宪引荐王守仁。

  这倒让王守仁有些不好意思。

  张周现在走到哪,都想把他好好推崇一番,他知道张周没有恶意。

  以他的揣度,张周正是想让人知道,他王守仁是其得力干将,以后要替张周驻守在西北,成为下一个安边侯朱凤,或者是下一个王琼。

  王琼虽然有军功在身,但功劳明显没有他王守仁显赫,但王守仁也自知不过是听令而为,威宁海和土山两战,名义上是由马仪和曹顺指挥,而他不过只是个兵部主事,的确很需要张周这个“靠山”。

  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你再有远见抱负,能力再大,别人对你也只是礼数上的尊重,不会发自由衷。

  但若张周在人前好好把他推崇一番,那就不一样了,别人就算不看他王守仁军功的面子,也要看在张周的面子。

  张周不但上通天意,更得圣心,随便洒点出来就能把军功恩泽给广布,西北将领谁不想跟着张周混?

  见礼之后。

  张周问宋宪道“本官以皇命,令大同镇出兵猫儿庄,何以到现在却好像没动静?宋指挥使,你可知晓情况?”

  “听说是……兵马出关隘,但几日之后……便遇狄夷袭扰,兵马又撤回关内……”

  “呵呵。”

  张周笑看着一旁的王守仁,大概是在说,你现在知道我营救你为何那么迫切着急了吧?

  我不去救你,是真没人救。

  “可本官一路走来,却听说鞑子都被王中丞的兵马牵制在猫儿庄,哪来的鞑子袭扰关隘?看来大同巡抚及地方将官,不太能领会别馆之意啊。”张周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