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二百九十五章 宠辱不惊(3/4)

他的族人,鞑靼小王子也不会放过他。”

  “张制台此举,无疑是相助鞑靼小王子解决了蒙古右翼这个大麻烦,从长远来说也未必是好事。”

  朱凤惊讶道“这都不算好事?”

  王琼叹道“知节,你不要总想着敷衍了事,你有能力,也有靠山和背景,深得陛下和张制台的信任,对于边关事务,要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最近要加强偏关各关隘堡垒的巡防,你要留心了。”

  “哦。”

  在王琼眼中,朱凤真就好像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一般。

  王琼有时是恨其不争,但这性格,是王琼所欣赏的。

  不争,意味着别人不会把你当敌人,如果你只是装作不争别人会加倍防范……但你是真的不想争,那你就具备了最大的优势,当个镇守西北的勋贵,你朱知节近乎就是无敌的。

  ……

  ……

  朝议。

  奉天殿内,在场的文臣武将神色都相对复杂,因为在他们来之前,都听说了西北战事的推进。

  但有关张周撤回关内的消息还没有传来,也就没法知道这场战事的确切结果。

  “……一万六千多俘虏,几万头牛羊,一天能行进个十里八里的怕就不容易了,能否入关还真难说呢。”

  有人也在唱衰。

  这种论调,更符合文官的预期。

  只有文官那边比较讲求论资排辈,张周属于新贵,如果被张周搞出这么个大事件,还从草原上全身而退了,对于文官利益影响是最大的。

  至于武勋那边……只有当天的张懋脸色是绷着的,因为好像张周崛起唯独对他影响最大,至于别的武勋,都是很乐于看到大明军事崛起,这对他们来说也将意味着要熬不出头了。

  至于是谁提督京营,对我们这些普通勋贵来说有那么大区别吗?

  反正不是张周,也是张懋这老头子,而且很可能是一代一代传下去。

  有张周搅局,反而对都督府的格局会产生影响,说不定我们就有机会上位了。

  朱佑樘当天来得很晚。

  不过皇帝提前没有召见任何一名大臣,当天也没什么人请假或者休沐,因为他们也知道今天日子特殊,朝堂上很可能会出现论功请赏的事,就算不想来当见证者,也不想在这种大朝会上不露脸。

  谁不来,就意味着不给皇帝面子。

  “刘阁老,今日或涉及论功之事,该怎说?”

  刘健本还在跟李东阳低声说着什么,却是徐琼往他这边过来。

  只有徐琼这样在文官中相对中立的人物,才会于此时问出这么敏感的话题。

  要论功行赏,涉及到三个人,都或多或少有“问题”。

  张周自不必说,而王守仁也是个新科进士,这么大的功劳似乎必是要赐爵的,但赐什么怎么赐,都是有讲究的,王守仁功劳再大,难道他想跟张周变成一伙,同样为朝中主流文臣所不容?

  至于马仪……这是正统文官马中锡所参劾的赃官,他戴罪立功就罢了,还取得这么大的功,亲自斩首就好几藉,更别说是全盘指挥的功劳。

  作为宣府前总兵官,直接升伯爵似乎比王守仁都更容易。

  一下跑出这么三个难题,也难怪徐琼要先过来问问。

  不然礼部真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这件事。

  谢迁则笑道“战果未出,也不急着论功吧?哪有战事不结束,就先想着论功行赏的?不怕乐极生悲?”

  通政使元守直插嘴道“听说火筛可是带了数万兵马撤回来,要跟姓张的决一死战,姓张的手头上就那么点兵马,他敢一战吗?”

  “哎呦,元银台,你可一定要息怒。”谢迁笑呵呵道,“就算你要用激将法,在这里说也不合适。王伯安有一战的勇气,他张秉宽可就未必了,不然为何不是他张秉宽亲自带兵奇袭威宁海呢?他跟王世昌可不同啊。”

  谢迁这就是遵循昨日李东阳最初提出的构想,以王守仁的功劳来压张周的。

  一旦一次功劳由不同的人来分担,那就可以彰显其中一人,来抵消别人的,正是此消彼长的意思。

  一功不二算,你张周没亲自领兵,总不好意思抢你自己举荐出来的领兵将领的责任吧?

  张懋走过来,目光深邃面含讳莫如深笑容道“能决战千里之外,也不失为千古名将之典范,老夫可听说,此战中威武天火药发挥了无比大的功用,也是因为火炮难懈怠,也不过是带了一些轻炮,效果皆都不佳。”

  看似张懋是在帮张周说话,但也有提醒在场之人,其实还是黄火药的功劳。

  就算张周是发明者,但也不能每次用了黄火药取胜之后,都要记他一次功劳吧?

  大明以前取胜,也没见得去给打造兵器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