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二百九十八章 治军先安民(2/4)

p>

  还要看大明是否撑得起长时间的用兵。

  大臣的反对也不单纯是因为他们怕事,而在于西北一旦要大规模备战,就会涉及到劳民伤财的问题,而弘治一朝的文官,尤其是徐溥之后的阁臣,所讲求的都在于一个“安民”。

  要安民,就要减少开支,就跟西北用兵的大战略相悖。

  “没有火筛大军压境,我就没法跟朝廷伸手要银子,我也知道朝廷是不会满足我们需求的,我们也不能节流,那只有开源了。但开源的方式难免会跟朝廷现有的制度有冲突,正好趁着现在,我好去跟跟陛下申请。”

  张周再一次展现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一面。

  王守仁这样传统文臣势力出身的,听到这种话,自然会觉得一时不太能接受。

  这要是换了以前,张周如果在他面前说这种话,他说不定会拂袖而去。

  你一个宣大总制,居然想着怎么去算计朝廷?

  但现在不一样了……

  正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王守仁在带兵去草原一趟,回到阳和口之后,深切感受到西北局势的恶劣,光是洪汉出兵驰援不及时这一条,就险些让他的命葬送在草原上。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朝中文臣的保守和偏执。

  王守仁问道“如果要经年累月的备战,所耗费的帑币,恐甚巨。如果不靠京储调配,光靠宣府过去数年的积累,只怕杯水车薪。”

  “嗯。”张周点头,“所以我的方略,一方面要趁着现在西北局势安稳,加强军屯,再通过改变粮开中等,让商贾过来屯田,招募军民开垦荒地,与此同时加紧开矿。毕竟陛下给了我权限,我们要利用好。”

  “回宣府?”王守仁皱眉。

  在王守仁想来,张周说要开矿,是说去开张家口堡周围的铁矿,有的位置还在塞外。

  但你陈兵在阳和口,这还谈什么开矿?

  “不不,回宣府没必要,留在大同镇就挺好的,开不了铁矿,我先开几个煤矿,正好我在西山积累了一些经验,还能做到轻车熟路。”张周笑着说道。

  王守仁一时愣在那。

  你这开矿的方式很魔性啊。

  本来说开铁矿,莫说朝廷上下,就算是鞑子知道你的意图,也都以为你开矿的重心放在宣府,结果你一扭头跑大同来开煤矿了?

  你以为天下遍地都是矿,你想在哪开在哪开?

  王守仁道“以现有大同镇周边的煤矿,想要开辟新的矿窑,怕不容易。”

  张周笑着摇摇头道“恰恰相反,很容易。大同周边的煤矿储量丰富,你知道我善于风水的……利用堪舆玄空那一套找矿最容易,我已经请旨陛下,让你留在大同镇为巡抚,地方开煤矿之事,就要交给你了。”

  “……”

  王守仁很无语。

  我是来跟你谈出兵的,结果你告诉我,我要留在大同帮你开矿?

  虽然张周所说的,符合他心中对于治军的预期,能当大同巡抚,给他发挥的舞台就太大了,正好能实现心中的抱负。

  刚入朝还不到半年,王守仁也不指望在京城当官能有什么大作为,进不了翰林院,反而不如留在西北长期治军,至少这是他的爱好……至于治学,还有做学问开坛讲学等事,那都是他中晚年爱好的事情。

  “本来我打算留你在宣府的,但马中锡这个人,脾气是犟了点,能力还是有的。有能力的人,哪怕有不同一般人的秉性,能做事,就好过于那些不作为之人,大明过去数十年西北军务的荒驰,正是来自于很多人的不作为!”

  张周虽没直接去抨击大同巡抚洪汉,但字里行间都把洪汉贬损到一无是处。

  王守仁听了之后,除了感同身受之外,还感受到一种“佩服”。

  他也在想,这位张制台看起来年纪轻轻,还是别人眼中的近佞,先前看起来争强好胜去跟马中锡计较,心胸却也豁达,明明马中锡已将他当成奸佞看待,他也明明有资格把马中锡撤换,但张周还是能做到宽容。

  反而是洪汉……

  这种不作为的官,就算再会逢迎巴结,也照样早早被勒令滚蛋。

  本来王守仁对于自己于西北当巡抚还不太有信心,但看到张周如此的决心,他也会受到鼓舞,认为自己可以大干一场。

  “至于出兵猫儿庄,还是算了。”张周道,“除非我们能从偏关把大批的火炮和火药给调过来,但这不符合战略需求。现在我就想看看火筛能玩出什么花样。”

  张周很悠然自得。

  王守仁也服。

  明明张周到西北之后,没有亲自去打一场硬仗,动嘴了也跑腿了,但就是没亲自上阵,在明明有机会跟火筛决战的时候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