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三百零一章 千金买马骨(3/4)

  接受有弊端,不接受也有弊端,皇帝和朝廷似乎陷入到两难。

  刘健道“可放到朝上议论。”

  这时候小会议探讨不出结果,刘健觉得,皇帝开这种内廷会议就完全没必要,还不如放到朝堂上好好商讨一番。

  朱佑樘则突然态度坚定道“若尔等没有好的建议,那朕便要采纳秉宽的提议,接受火筛的归顺投诚,让他到京师来朝见,无论他将来对大明是否忠心,至少要以他的归顺,给草原部族立个榜样,诸位卿家以为呢?”

  “甚好。”张懋最先附和。

  刘健想了想。

  既然火筛是鸡肋,留或者不留都一样,或者说留了将来也会复叛,那就先利用火筛归顺这件事,把大明军民的士气带动一下,同时宣传一下草原部族还是可以投靠大明以换取和平的……这都是可取的。

  刘健道“老臣附议。”

  马文升道“但若火筛进京途中有何不臣之心……”

  朱佑樘道“那时再杀他,也就合情合理。其实朕反倒希望,他最好不要那么心悦诚服,否则连朕都有些瞧不起他呀!”

  ……

  ……

  内廷会议结束,随即皇帝带着三人抵达奉天殿。

  大朝中,皇帝随即就把火筛提出要归顺之事,以及准备接受火筛归顺的事说了,也说了让火筛入京朝见,但却没提此提议又张周所提出。

  “诸位卿家,有何意见?”朱佑樘还显得很亲和,要在朝堂上议论此事。

  马上有言官出来奏禀道“回陛下,鞑靼狼子野心……”

  所用的言辞,跟先前内廷会议时所提到的关键点差不多,都是说火筛不可信。

  朱佑樘认真听其讲完,这才不急不缓道“诸位卿家,朕想你们都该知晓,中原王朝与北方狄夷的矛盾,已持续了千百年,北患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都没有根绝,而往往安定时,则多来自于剿后的安抚,而非一味的剿灭!大明是无法于草原长久治理的。”

  农耕社会王朝,跑去草原经营,派人去放牧,那这些放牧的人回头就会发展成为游牧民族,成为中原王朝的对立面。

  灭了一家,还有下一家崛起,那为何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从牧民改变成为农民,再试着以他们的力量为中原王朝所用呢?

  “此番大明西北军政的崛起,一在于秉宽的神机妙算,屡屡算中鞑靼的走向;二来则是秉宽所制出的威武天火药、神威远炮等火器,扭转占据或也只在一时。因为朕也不确定,鞑靼人几时有可能会将这些火器的技术学了去。”

  “平草原之事刻不容缓,以朕初步的设想,是用十年时间,但最好是能缩短时限,到五六年是最好。”

  “在这期间,难免边镇会有战事发生,也会有部族慑于大明的军威而归附,若不开先例,则无人敢降。朕就是要先收拢火筛,让他给大明其余部族立个榜样。”

  屠滽走出来道“陛下,火筛危害大明日久,为朝廷所不容!”

  这意思是,我朝士兵跟火筛积怨已久,这人之前杀我大明的将士,现在居然要收编他?将士们怎么想?百姓怎么想?

  朱佑樘道“地方叛乱的贼寇尚可安抚收编,何以火筛就不行?他要做大明之臣,朕会给他机会,以后边军真有机会平定草原,难道对草原牧民也是赶尽杀绝吗?”

  “这……”屠滽语塞。

  不在于他没道理讲,而在于皇帝态度坚决,好像是听不进去劝。

  身为吏部尚书,也是要讲求个审时度势的。

  “未来十年,秉宽毕竟不能时刻都留在西北,以他的威势方可震慑草原部族,如今还不如趁他留在西北筹划备战之时,将火筛收编为大明所用,也不给他进关内的机会,留他在关外,若他真有心背叛,大明朝廷也算是做到了仁至义尽。”

  朱佑樘话语中的精髓,也为这些大臣所掌握。

  就算火筛是个朝秦暮楚的小人,我们大明也要拿出大气的一面,你敢来投,我们就敢收。

  这代表的是草原是大明疆土的一部分,不会因为忌惮你们草原人,连你们来归顺都不接受,回头若你复叛,大明也做到了仁至义尽,给其余的部族立了榜样。

  看吧。

  大明有心接纳他,是他自己不识相非要铤而走险,大明没有愧对于谁。

  这境界……

  很多大臣听了,就觉得很高。

  难怪皇帝会如此坚持要招募一个十有八九回头会重新背叛大明的火筛,简直就是千金买马骨。

  火筛,我们也没把你当骏马看待,就是把你当骨头架子,给旁的部族打样的。

  如此一来,那些本想提议在让火筛入京朝见路上,把火筛给做了的人,也就不好再出来提议。

  既然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