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上听处(2/4)

”朱佑樘显得对几人很礼重。

  谢迁先打量了一下张周,发现张周没有主动表现自己的欲望,他大概也在猜测,难道是张周在某些事上的预测,没有符合战事的走向,张秉宽他失宠了?

  谢迁心中无答案,先开口道:“陛下,此等大事,还是应当在朝中廷议为好。”

  朱佑樘道:“此等军情大事,也要让朝野上下人人知晓,甚至让众臣工私下商谈?”

  “这……”

  谢迁一时踟躇,好像眼前这事,的确没必要闹得朝野皆知。

  张周笑道:“以臣想来,谢阁老的意思,应该是把对军情有了解的马尚书,还有对大局有掌控的刘阁老和李阁老他们一并请来,一并商议。”

  谢迁皱眉望着张周。

  这算是张周比较了解自己吗?

  不是。

  张周所说的,不过是最浅白的道理罢了。

  朱佑樘点点头道:“朕本来也该如此,但朝野上下那么多事,也不该为了未发生在大明境内,与大明并未有直接关系的战事,而令大明上下为此而操心,毕竟还是要以朝务为重的。”

  谢迁闻言,心里在想,连鞑靼小王子要吞并朵颜三卫,都不算是大明的朝务的话,那什么才算?

  朱佑樘继续道:“这两年,北方军务或会渐多,若时常以诸位阁老、部堂到内廷商议,也会对朝事有所影响。”

  “而朕,也不能总听秉宽一人,也要博采诸臣工的意见,所以朕的意思,是在未来几年涉及到边镇事务上,再以此成立一个特别的衙门,从内阁、司礼监、六部侍郎、研武堂及都督府中,各选出一人或几人,参与期中。”

  朱佑樘终于说出今日召见几人的目的。

  谢迁马上反对道:“陛下,此等大事,不该贸然决定。”

  不说反对,只说决定太草率了。

  你成立这么个衙门,简直是要把朝廷内阁和六部都给架空,你这样做连跟大臣商议一下的耐心都欠奉,怎么让朝野上下的大臣信服?

  一旁的张懋倒是挺直腰杆,突然有种跑腿的变成动嘴的,一跃成为核心决策层的感觉。

  朱佑樘道:“此衙门,并不在宫内或宫外设立任何的公廨衙所,只是有边镇事务时,朕需要临时听取意见,不涉及到批阅任何的奏疏,朝中任何衙门的事务,包括内阁票拟、六部部堂行事等,皆都不受影响。难道朕连采纳诸位意见,也需要征得他人同意吗?”

  谢迁皱眉。

  皇帝所说的,在他听来,还是比较合理的。

  皇帝最近对于边镇事务非常关切,甚至想以此建立平草原的功业,在西北自行筹措军粮物资,甚至派人去经略辽东。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要设立一个临时的“顾问团队”,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朱佑樘继续道:“朕没有找内阁首辅,也没有找六部七卿,为的就是不干扰到朝堂的运作,朕也不能以私人的好恶,影响到大明的国运。”

  谢迁道:“但陛下,涉及到边镇事务,与朝廷上下的运作也乃休戚相关。”

  说没关系,但岂能没关系?

  朱佑樘反问道:“那谢阁老,你认为在此等事上,除了召朝中文武大臣廷上商议之外,还有旁的办法吗?朕不过是想问个意见,也需要每次都劳师动众?”

  谢迁感觉自己这次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

  “而且,朕的意思是,此衙门内所有成员,都非固定的,也无首席和末席之分,不论资排辈,哪怕只是一名新科进士或举人,甚至是平民百姓,他的意见有助于大明在边镇用兵,都可以被招纳进内。”

  “朕也绝对不会赐与其特别的官职,只要原先的衙门公务繁忙,便可将其先行调换,有错者也可撤换和罢免,临时征召和补充于谁,全在于此人的能力如何,朝中资历和威望并不在考量范围之列。”

  “不给予其朝野之外的品阶,也不会给予其朝野之外的权力,只方便于朕的问策,不涉其它。”

  朱佑樘一次把自己的设想都说出来。

  当然这一切都是出自张周的建议。

  谢迁瞪着张周。

  他似乎明白为何张周要这么做。

  你们这群文官,不是以前都说我张某人单独成为皇帝的近佞,左右朝事的变迁,甚至“祸乱朝纲”吗?

  你们攻击我,不在于我做的事是否对大明有利,只是因为我所做的事“无先例可循”不是吗?那现在就把这种没有先例的事,变成有定例的,我张某人也不再以单独顾问的身份给皇帝出谋划策,而是让一群人来出谋划策。

  当然皇帝听谁的不听谁的……那就要看谁的意见更好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