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臣之心(3/4)

的贡献。”

  萧敬道:“陛下,如此会不会显得过分刻意?会适得其反?”

  朱佑樘微笑道:“不说,他人怎会分辨对错呢?除此之外,还要找一些人,在暗中帮秉宽传播名声,不需要刻意传他在方术上的能耐,就说他治军和用人上的真知灼见,把他往贤臣的方向引,他是大明的状元,文采斐然,借机也将他的文名多提一下。对了,他的心学,不是在大明各处传播也很广吗?让翰林院的人出面给传诵一下。”

  “是。”萧敬脸上挂着笑容,“张先生真是有本事,无论是文治还是治军,都有卓然的成就,世人对他的崇敬也会很多,怎会听信那些谣言呢?”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连朱佑樘夫妇都没觉得如何。

  但其实萧敬话里话外也是在提醒朱佑樘……张秉宽如此牛逼,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情况啊陛下。

  人家都是兔死狗烹,你这个把张周越用越邪乎,真就成了大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你让朝中文臣武勋怎么混?

  不给人家活路,人家能不挑着各种花样去攻击张周?

  朱佑樘道:“最好秉宽回来之前,就把一切都查清楚。如果他回来时还没查透,就让他自己来!如今草原未平,此时攻击于秉宽者,便等于是攻击于朕,居心叵测,如此当以谋逆论!都不轻饶!”

  ……

  ……

  大明江北各处,都在流传着很多有关张周的小道消息。

  但对于张周名声的影响,也没多大……愿意相信这些谣言的,本身就是那些对张周崛起带着羡慕嫉妒恨的人,尤其是大明的文人,他们见不得一个贡生出身的张周,在一两年之间就成为大明呼风唤雨的人物。看书溂

  正好借着有人在暗地里印小报攻击张周,他们也会在市井交谈中,进行一番添油加醋,试图蛊惑更多的人去相信他们的观点。

  可市井百姓更愿意看到眼前的事,张周在北关各处所取得的军事成就,是做不得假的,再加上百姓本身就迷信于这种鬼神莫测的人物,他们对张周的崇拜自然也就从市井之间铺开了。

  人在沈阳的张周,也是从斥候那边得知了自己被人印小报攻击的事。

  对他这样的“名人”来说,他早就适应和习惯了。

  对他攻击再多,有那些大臣的攻击来得更加直接吗?

  本来就是靠一些特殊的手段,在短时间内崛起,并成为大明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一点非议都接受不了,张周认为自己这个穿越者会很不合格,因为穿越者首先就要有一颗大心脏,要脸皮厚,不能玻璃心。

  对我张某人攻击的人越多,越说明我对时代的改变越有成效。

  你们正是认为无法从正规渠道挑战我,才会想那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对不起,我张某人就是不受你们的影响。

  “唐寅已经过了朝鲜关塞,按照时间来算,再过两天,就能抵达沈阳中卫,已派出人马前去接应。至于粮草等,还要再迟一些时日才能运到,安边侯每日都会派人往回传信,随时防备朝鲜可能有不臣的举动。”

  陆完这次来见张周时,已有了定案。

  张周笑道:“确定跟我回京了?”

  “是的。”陆完一脸恭维道,“下官愿意在您身边效犬马之劳。”

  “好。”

  张周笑着点头。

  他不指望每个大臣都是那种“仁厚”之人,实际上他最初用的这些人,从朱凤、王琼、王守仁、陆完等,骨子里都带着一些“毛病”,就是这些人更多趋向于趋炎附势,否则自己还没能力调遣他们。

  既然知道这些人的毛病,还指望他们完全按照儒家仁臣典范的规格去办事,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陆完要为他自己的前途,也无可厚非,不能以其自私或者是功利,来判断这个人不能用。

  张周道:“其实辽东也还好,但要在边陲之地长久经营,动辄还会有灾祸上身,真不如到京师安逸的地方,守在天子脚下,无论做点什么事,都能让陛下看到。”

  陆完急忙道:“下官并非此意。”

  “我知道你什么意思,同殿为臣,想法都差不多,我也不喜欢留在辽东,这半年把我折腾不轻,连生儿子都不能守在家里,如今儿子出生连名字都没有。”张周显得很遗憾。

  “莱国公您……”陆完想说,你儿子没名字,直接给起一个,让人传信回京师不就行了?

  张周补充道:“陛下说会赐名。”

  陆完一听便无语了。

  那有没有名字还有什么不同吗?你一个小妾生的儿子,都能得到皇帝的赐名……连你纳个小妾,都是皇帝赐婚……就这待遇,谁人能比啊?

  “这两天我也好好轻松一下。”

  张周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