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一十七章 喜忧参半(2/4)

都如数家珍一般,也因为他的酒经常跟宗藩王府做买卖,因而知晓背后的因由。”

  杨鹏咽口唾沫。

  张周有个做生意的岳父,这点他是清楚的,杨鹏跟蒋德钟之间并无太多接触。

  张周笑道:“要私造兵器,必定要采办原料,也就是铁,找到其来往于江西跟南京之间的王府船只,把人扣押,好好审讯一番。再派人去钟陵王府搜查……我想,我的推断应该不会有错吧?”

  杨鹏一怔。

  你自己的推断有没有错,你居然问我?

  随即杨鹏明白到什么,他道:“就算张师您推断错了,的也能让他没错。”

  “要讲证据。”张周笑着。

  看起来杨鹏在栽赃诬陷这件事上,还是很有一套的。

  这就跟萧敬、牟斌这些人不一样,在做事不择手段这件事上,杨鹏似乎更胜一筹。

  “是,是。”杨鹏忙不迭点头道,“是在办皇差,怎可能不讲证据呢?有些证据,仔细找找,还是有的。”

  ……

  ……

  杨鹏在具体知晓张周的用意之后,做事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

  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钟陵王来当炮灰,在杨鹏看来,简直太容易了……就算可能会得罪宁王派系的人,但身为东厂厂公,还怕这个?看书喇

  朱厚照在完成文会之后,志得意满之下,也该把他回京的事提上日程。

  不过更重要的,是让皇帝知道朱厚照在南京的“优良表现”。

  随着朱厚照以太子身份于南京出现,也是在短短五日之内,消息便已传到京师,为朝中大臣所知晓,也不出意外的……朝野上下算是一片哗然了。

  大明的太子,居然被张周“拐”到南京去了?

  难怪之前太子一直都没出现在经筵日讲,连东宫讲班的授课都暂停了,还什么生病,原来就是跟着张秉宽去瞎胡闹?

  大臣知晓之后,自然是要以此为话题,去将张周攻讦一番的,拐带太子出京,这罪过可不……很多大臣看来,这也是张周阴沟里翻船。

  也就在九月十七日的朝议上。

  朱佑樘在朝议刚开始之后,就主动挑起此话题,当然他的着重点不在张周身上,而在于儿子于南京城内的表现。

  “……诸位卿家,朕以太子前去南京安民,沿途抚慰中原的旱灾,以及江南各处的水灾,同时让他能多有一些历练。未曾想,太子在南京城内,作诗三首。将他的诗,宣读于在场诸位听听。”

  朱佑樘显得很得意。

  自己儿子才十岁,还是虚岁十岁,就会作诗了。

  一下来三首,每一首听上去都那么牛逼轰轰的。

  萧敬随即走出来,笑眯眯将朱厚照的三首诗,当众宣读了。

  其实在场的大臣,多数人都听过这三首诗,也有人听过一些传闻,有的是程敏政所作,还有的是一个十岁名桨朱寿”的少年郎所作,现在皇帝主动,那少年郎就是太子……好像一切也释疑了。

  不管诗到底真的是太子所写,还是他人代笔。

  连皇帝都这么,程敏政也没争取,那看起来……这诗不是朱厚照所写的,也是他写的了。

  等萧敬读完之后,退回去。

  朱佑樘慨叹道:“用词都很平,却暗涵至理,朕只想让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此行南下,也算是增长了见闻,也让朕心生宽慰。王学士,你认为太子的诗,写得如何?”

  皇帝觉得自己去吹牛逼不太合适,还需要有人跟着一起吹。

  直接问刘健他们不行,他们很可能会挑刺,那就直接去问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鏊。

  好歹王鏊也是儿子的先生,论派系也不完全属于传统派系,还是张周的座师,朕还是很看好的。

  王鏊走出来道:“诗句朴实无华,却呈现出作诗之人内心的虔诚与坚韧不拔,诗堪比盛唐名作,臣自愧不如。”

  “哇……”

  现场瞬间有些议论纷纷。

  都觉得王鏊有点“言过其实”,好归好,你自愧不如就自愧不如,非要加上个“堪比盛唐名作”,啥意思?太子背唐诗三百首背出门道了,还自己写了三首,以后给下读书缺典范呢?

  但王鏊话得也婉转。

  我只佩服作诗之人,不是我佩服太子。

  那熊孩子啥样,大臣们或不知,但陛下您应该知晓,就算陛下您也不知,我这个当先生的难道不知道?

  一首诗是太子写的我都不信呢。

  上来就三首?

  朱佑樘道:“朕心中其实怀疑,太子是从何处得来的经历,能写出如茨诗作?不过料想他一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