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二十四章 横竖不亏(3/4)

  管它赢还是输呢,我们就是要以张周坏规矩这件事,将他钉在耻辱柱上。

  “呵呵。”谢迁面带苦涩笑容道,“是啊,规矩这东西,从李广,再到张秉宽,好像一直都不好使。可惜要把一切都改过来,恢复旧制,也并非易事。票拟如何定呢?”

  问题重新抛给刘健。

  刘健看着奏疏道:“再斟酌吧。”

  显然,刘健也明白现在皇帝过分追求结果,对于什么程序、过程的,早就不在意了,有些话心里揣着明白,却没法跟皇帝讲个清楚。

  内阁的话语权,似乎也就无关紧要了。

  ……

  ……

  司礼监一边。

  在萧敬从陈宽递过来的奏疏,看到卢亨等饶参劾奏疏之后,在不用刘健等人提醒的情况下,就知道这份奏疏来得不合时宜。

  明知奏疏应该在最及时的时候呈递上去,萧敬还是选择了先暂缓处置。

  也不用拖延个几,或许一两个时辰,或者盏茶的工夫,捷报、败报就传来了呢?

  但萧敬怎么也想不到,就算这份奏疏自始至终都没过李荣的手,但以李荣的谨慎,却是从通政使司那边获悉了消息,而他跟萧敬等人最大的不同,是有重大的事情必定是第一时间跟皇帝奏报……而这也是皇帝将他重新调回司礼监的原因。

  乾清宫内。

  李荣借着给皇帝呈递其余等御笔朱批的奏疏时,跟皇帝提到这件事。

  朱佑樘一拍桌子道:“为何不见上奏?”

  李荣道:“或是萧公公觉得,此奏疏应当有结果后,再行请示。不想给陛下添堵。”

  也如李荣所的,朱佑樘知道御史言官又在联名参劾张周,这次不是拿灾异,而是拿现成的事情来参劾,他心中的确也堵得慌。

  这么一想,好似萧敬的所作所为就可以解释得通,居然还是打着为朕好的幌子?

  “你怎么看?”朱佑樘问道。

  李荣谨慎回道:“老奴知悉,陛下跟兵部的马部堂,已有口头上的约定。”

  “嗯。”

  朱佑樘点头。

  跟马文升都谈好了,王守仁草原取胜,且能全身而湍话,不必成果太夸张,张周都可以调回京为兵部尚书。

  若是王守仁败了,那张周这两年可能都要留在南京,一时不能回京城。

  朱佑樘也不觉得王守仁会深陷草原而不回,再加上马文升一大把年纪,临退休之前就兵部尚书的继任人选给张周铺了一条路,就算这条路也不是可以一片坦途的,但要是当皇帝的拂了马文升的面子,也不符合朱佑樘宽厚仁义的性格。

  如果王守仁真败了,趁着大明备战这两年,让张周继续在外历练,对朱佑樘来也不是不可接受。

  李荣见朱佑樘给出肯定的答案,他继续道:“那这份上奏,便可以作为一份质问言官的凭证。”

  “细!”朱佑樘难得听到李荣这样“公允”之人,或者是偏向于自己之人中肯的意见,自然很感兴趣。

  李荣道:“陛下完全可以将此奏疏留中不发,来的是捷报,以此来敲打言官,并以此来作为彰显莱国公功勋的体现,是一份请功之表。败了,便以此来定莱国公留守南京之事……”

  “也对。”朱佑樘道,“若是王守仁赢了,朕以此来给秉宽请功。输了,那就让秉宽以镇守南京守备勋臣,兼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务,留在南京好了。”

  李荣也是才刚回来没几。

  他也是第一次真正见识到皇帝对张周那近乎决绝的“信任”。

  赢了把张周调回来当兵部尚书,输了让张周当南京兵部尚书兼守备勋臣,让张周把南京的军务一肩挑,什么成国公、魏国公的一律靠边站。

  横竖张周一点都不亏,反正大明都是朱佑樘的,他想怎么定怎么定。

  “你认为不可?”朱佑樘见李荣面色有迟疑,不由问道。

  李荣道:“以勋臣兼兵部尚书事者,已有兴济侯、靖远侯先例,必是可以的。”

  皇帝也没坏规矩。

  当年王骥也是以靖远伯、杨善以兴济伯的身份,在夺门之变后兼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有爵位之人兼任尚书并非弘治帝首创,非常时期的选择,大臣就算反驳好像也没什么直接意义。

  “好,那此事便如此定了。”朱佑樘在没有见过奏疏的情况下,便直接做了决定。

  李荣请示道:“是否知会萧公公一声,让他将奏疏送来?”

  就算李荣资历是比萧敬高,但他始终只是首席秉笔,而萧敬是名义上他的上司,他有必要替萧敬话。

  朱佑樘道:“不必与他了,他这两年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做事往往多都委蛇于朝臣,朕知他或是出自不想让大明毁于奸佞的善意,但秉宽可不是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