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二十七章 清浊难分(3/4)

个信号,你仍旧是文臣,还是我们传统文官所推崇的,你好好干……以后将来出将入相说得就是你……没错,我们都站在你这边。

  还没等皇帝回答,一直作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却迟迟没发声的王华走出来道:“陛下,犬子才能浅薄,还请陛下将他调回京师,给他继续历练的机会。”

  朱佑樘笑道:“其实朕也有此意。话说研武堂到今年以来,一直都未能顺利开课,主要是能调动的人,先前都被调去了辽东……加上先前定朝鲜内乱,以及平辽北之功,朕对于秉宽、唐寅、新建伯等人,也一直未能加以封赏,是朕的疏忽啊。”

  还没封赏?

  唐寅也是初出茅庐,却得了个什么渤海巡抚的,负责造船和靖海,现在还南下应天府筹集造船钱粮了。

  至于王守仁……更夸张了,现在直接要成为新一代的王威宁,差不多可以用他的名字止草原小儿哭泣了。

  能把蒙郭勒津部和察哈尔部连番收拾一圈的人,就他王守仁能做到。

  “但还是不急啊。”朱佑樘补充道,“秉宽不在京,很多事也推进不了,朕有意要调他回京。翰林院侍读学士也需要他来担当,进讲于东宫之事,就暂且放放,不过朝中大事也需他参与谋划,朕其实也想多让他参与朝议。可以他的性子,又有些懒惰,从不愿每日早起上朝。”

  ……大臣听了都很无语。

  还是陛下您了解张秉宽那小子。

  他从入朝之后,到得势,好像朝堂他还真是不经常来。

  以前我们总觉得,他是觉得自己资历不够,不好意思来。

  感情是他“懒”,不想来?

  不是他怕跟我们面对,而是懒得跟我们面对?这……打人不打脸可知否?

  “待他回京再说吧。”朱佑樘道,“传令到应天府,让秉宽放下手头之事,即日护送太子北上,沿途若有差事未能完成,由他一力主持。”

  既调张周回京,也没说让张周彻底把南京的差事放下。

  大概的意思是,你有本事管,由你一肩挑。

  “陛下,那新建伯……”刘健提醒。

  您总厚此薄彼,总在说张秉宽,但我们现在提的是“首功”之臣王伯安,陛下您应该如何安顿他?

  “朕不都说了吗?让新建伯留在大同为巡抚,执掌地方军务,他曾在大同督抚过,对于地方情况最为了解。”朱佑樘还略显不耐烦。

  当说完这些,朱佑樘环视在场大臣,再以语重心长的口吻道:“诸位卿家,朕还想问你们一句,你们现在仍旧认为,朕不该用秉宽吗?”

  没人提出异议。

  这就让朱佑樘很满意。

  “既然没有,那朕把话撂在这里,若是再有人以朕用秉宽之事,行参劾之举,莫怪朕不留情面。”朱佑樘说着,好似是余怒未消道,“六科将之前参劾秉宽的奏疏,都原封不动给拿出去,这次朕就不计较了!但若是再有人说三道四,那就是与朕为难了!”

  “议功之事,暂且不提,这几日会有更多的战报传来,兵部也及早拟定出请功的方略,至于用度等问题,也等秉宽回京之后一并做商议。”

  “今日不必再提西北之事,说下一件吧!”

  ……

  ……

  朱佑樘倒是很干脆。

  调张周回京,以及安置王守仁在大同,近乎是一口气给决定的,也没跟谁商议。

  但对于将张周调回来之后,委命如何的差事,却没明确说。

  朝议结束之后,大臣出宫的路上,倒是没人愿意再谈张周……谈也没得谈了,很显然张周的崛起已势不可挡,天意帮他,皇帝帮他,连鞑靼人都帮他……

  皇帝都明确说了,谁再参劾张周,不用问情由直接法办,都已经不是规定不能拿灾异之事参劾了,就是有理有据也不行,总归张周不但是挑出朝堂的权臣,还是你们言官不能碰的人……连参劾都不能参劾的人,去谈论他……简直是自寻烦恼啊。

  出宫路上,很多人跟倪岳道别。

  倪岳面色坦然。

  明明回京城是准备大干一场的,好不容易混到吏部尚书,有机会做点成绩,也算是六部外臣的极上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但就是没干几天,就要收拾铺盖卷回家了。

  “倪部堂不知有何人举荐接替于您?”有人还闲的没事干,去问倪岳有关接替人选的意见。

  倪岳听完心里也很不爽。

  我有权力决定这个?或者说,我的意见陛下会听?

  而且你们不会是脑袋被驴踢了吧?

  陛下不许马文升致仕,却让张秉宽回京,却让我让位,什么意思还用我直言吗?

  明显是……马文升接替我,而张秉宽接替马文升,然后各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