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三十三章 用人不定(3/4)

“是吗?这我自己都不知道。”张周笑着。

  朱厚照在一旁道:“都是在风闻言事,这种事连本宫都还不知道呢,你们听谁瞎说呢?”

  朱辅和徐俌都在想,你个大明的储君看起来牛逼,但以你的年岁,皇帝有事能告诉你?你不知道有什么稀奇的?

  朱辅道:“现在都在关切,您走之后,这南京城内的军政,不知该由何人来担当?却好像,传言很多,却没一个准确的。”

  张周笑着摇摇头,这次他直接沉默了,好似这种问题完全没必要去跟朱辅解释。

  一旁的徐俌道:“倒是听闻,说是镇守偏关的王琼,奉调回京,或是要为户部右侍郎。”

  “这个我也不知啊。两位消息可真是灵通。”张周笑道,“不过以我料想,陛下最近并无在草原用兵的计划,一切都要等鞑靼人主动出手,大明方便做反击,若是鞑靼人安分守己的话,那大明将会全心筹备几年后的平草原之战,至于谁镇守边镇,谁为尚书、侍郎,这是陛下和朝中廷议该关心的事,我身在南京,应付不来。”

  张周的话,可说是滴水不漏。

  既算是告诉了朱辅和徐俌二人,大明未来的边境政策,仍旧是以守势为主。

  却也间接跟他们说明了,几年后会跟鞑靼人决战。

  而对于这两年发生的事情,张周就好像个局外人,则可以完全不理会。

  徐俌道:“这两广、湖广边陲,还有云贵等处,一直都有叛乱发生,莫非……”

  张周笑着摆摆手道:“莫要多问,问了我也不知情,如果说这跟南京兵部尚书有关的话,那你们就去问我的接替者,我很快要回京师,这些也不是我所关切的。”

  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概无可奉告。

  ……

  ……

  朱辅和徐俌见过张周,二人走出来,各自面带疑惑,正要上各自的马车。

  朱辅走过去问道:“徐老,您听明白了?”

  徐俌摆摆手道:“这位莱国公,你们都说他有多厉害,但我与他相处这些时日,所见的不过是个庸碌无为,只想着闲云野鹤的年轻人,像他这般胸无大志的,我还真是从来没见过。要不是有人告诉我他以前的作为,谁敢信?”

  “呃……”朱辅被徐俌如此直接了当的评价给说蒙了。

  还是你徐老头直接。

  朱辅在短暂沉默后,整理了一下措辞,道:“莱国公的性子的确如此,但他也的确能做大事,主要是,这天意他都知晓,连鞑靼的人心他都能猜测。这般的能人,大明不可或缺。”

  徐俌道:“那他能推算出南京城的运势吗?”

  朱辅想了想,摇头道:“总不会是每件事都能推算,莫非徐老你不相信?”

  徐俌琢磨了一下,摇摇头道:“老夫回头要去镇海了,南京城的事,老夫管不着,你好自为之。”

  为何不是别的期许,而只是让他“好自为之”,这点朱辅也有点没琢磨过来。

  等徐俌都上了自己的马车离开,朱辅呢喃自语道:“高深莫测,全都让人琢磨不透啊!”

  ……

  ……

  京师。

  在吏部的推荐考核名单中,由左侍郎程敏政所写的上奏,涉及到边务用人之事的,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程敏政从南京可说是马不停蹄抵达京师,到京师之后马上就得到了皇帝的器重,而吏部尚书的出缺,本来谁都以为必然是马文升接任了,但随着程敏政的到来和他在朝堂上的“优良”表现,让人意识到,原来吏部尚书还有个强有力的竞争人选。

  随后朱佑樘在朝堂上公布了由王琼回京接替许进为户部左侍郎的事情。

  王琼从边镇巡抚,直接晋升为左侍郎,这也意味着,张周在朝中又多了一个可以在财政大权上提供不少助益的帮手,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皇帝一系列的用人骚操作基础之下。

  “吏部尚书到底定谁,还没定案吗?”

  这天谢迁才刚从皇宫出来,晚上准备回去好好休息一下,就在宫门口被徐贯挡住去路。

  谢迁往前走着,显得漫不经心道:“听说,司礼监掌印的萧公公,最近见过你?”

  徐贯道:“谢阁老从何而知?”

  谢迁笑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其实你这个工部尚书的人选,朝中早就在议论了,你也知道你是不可能到年后再退的。”

  徐贯脸色不佳。

  他也知道,自己即将离朝,正因如此,他才没有像以前那么谨小慎微。

  都要滚蛋了,还那么低调隐忍,那自己派系的人将来于朝中可就一点出头的希望都没有了。

  谢迁道:“你猜我还从外间得知什么消息?”

  “什么?”徐贯皱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