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三十九章 攘于外,安于内(2/4)

p>  李荣心。

  连听戏都要一起去,还真是君臣同心。

  “走,再到东安门外去看看,那边是秉宽的老宅,再就是北边秉宽的新居,周围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

  朱佑樘出来为行宫选址。

  这下李荣和牟斌等人也都听明白了。

  皇帝要的地址,一定是要靠近张周府宅的,这样皇帝就可以在出宫探望贤妃母子的同时,顺道还能去张周府上做客。

  这是为了贤妃吗?

  怕不是为以后经常出入宫门找他的秉宽,有更合理的理由吧?

  ……

  ……

  兵部。

  兵部尚书马文升,被一纸调令调去吏部当尚书去了,直接把兵部尚书的位子给空出来。

  皇帝大概是觉得,现在兵部有没有一个坐于高堂的尚书也不重要,反而是让朝廷上下尽早知道,张周就是下一任兵部尚书的不二人选,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如今兵部的事务,则由两位侍郎打理。

  这一年左右时间,大明兵部侍郎的更迭,也很频繁,相继有王宗彝、杨谧、熊翀、张周、李介、许进干过,除了张周之外,好像每一任时间都不长。

  如今兵部左侍郎是熊翀,而右侍郎则是地方巡抚出身,服阕刚回朝的熊绣。

  二熊组合,在历史上也是弘治十三年到弘治十七年兵部左右侍郎的铁打组合,本身实力还是可以的,但二人也没有京师六部尚书的命,只有熊翀当过不到一年南京户部尚书,熊绣则连个尚书都没混上,只追赠了个刑部尚书。

  此时兵部属于尚书开窗的时期。

  没有尚书,大事也没有,但杂事非常多。

  却还有一件事发生在东南,二人不得不坐下来商讨……在尚未正式于朝堂公布新尚书就是张周时,二人有什么事也无须对旁人负责,他们俩基本就可以代表兵部。

  熊翀年岁大一些,也是左侍郎,可面对魏国公徐俌的上奏,他也整蒙圈了。

  熊翀感慨道:“浙江海宁卫,本就只是靖海的卫所,何以会以海船,装载了诸多的火炮和将士,前往南洋?那些爪哇藩国,若是知晓我大明派出海船和士兵,必定会以为我大明有侵吞他们岛屿和土地之意,可那些海外之地有何可图谋的?这事会很麻烦!”

  徐俌不过是例行上奏。

  所提到,江南造船厂刚建立,连厂房还没建起来呢,就先改造了一条大明的旧船,载着二百将士和一百多名有航海经验的役夫就出海了,因为连第二条船都没有,让老徐也很头疼。

  因为这条船是按照张周给的路线出海的,看样子不像是防御性的,倒好像是出去打仗的。

  就是二百将士看起来是少零,徐俌也怕这条船出海之后遭遇什么意外。

  熊绣问道:“腾霄兄,我对兵部之事不太懂,初来乍到……你看,之前那张周做事,便如此不拘一格吗?”

  熊绣别看年岁一些,但他是成化二年进士,比熊翀还早三年得进士位,但进士也是讲成色的,三甲进士能混出头的也不多,他能在地方混了那么多年,守制刚结束就能回朝当侍郎……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强,恰恰是别人觉得他“人畜无害”。

  传统派系认为,找个没能力的给张周当助手,让张周对兵部事务疲于招架……谁让你就算当过兵部左侍郎也没干过部堂事?

  你还想让我们找个非常有经验的帮你打下手不成?

  对皇帝来,熊绣这样的不属于传统派系,正好被张周收过去作为己用。

  然后熊绣就这么稀里糊涂,服母丧之前还是个地方官,回来就直接当侍郎了……可偏偏手头上的事情,越看越不对劲。

  熊翀叹道:“如果他做事全都循规蹈矩,你觉得一个新科进士,尚且未考满三年,能做到现在的位子?”

  “唉!言之有理。”熊绣也不得不服。

  张周虽是朝职佞臣”的典范,但人家佞得有水平,大概有种人家就是跟皇帝关系亲密,但却是靠能力,征服了皇帝的心,被皇帝会慧眼识英才给提拔起来了。

  “可这如何定?”熊绣又问道,“船上一次配备威武炮二十四门、威武远炮六门、威武重炮一门,这要是出海回不来,如此大的损失,到时可不好跟朝廷上下交代。”

  张周所发明的炮,一律被称之为“威武炮”,没有赘词的就是轻炮,远炮就是子母炮,重炮基本就是加强版的红夷大炮。

  一艘船破破烂烂不咋地,却一次带二百将士和三十多门炮出去,在传统执掌军政之人看来,这简直是疯狂。

  也是因为大明从开国之后再没打过像样的水战,而且就算是开国时的水战也不是海船交战,传统文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