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四十二章 崇武抑文(3/4)

于上听处的选拔,也没有更多的定案,这次朝上一提,也是为看看众臣工的反应,看来他们对上听处没太多的信心,以为朕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吧?”

  萧敬道:“陛下误会了,朝中臣僚都是一心要为陛下分忧的。”

  “是吗?”朱佑樘道,“朕倒觉得,只有秉宽更尽心一些。先初步定下陆完和王琼二人,秉宽自不必提,剩下的三人再酌情考量一番。”

  萧敬一看,皇帝对于上听处成员总人数已有了很好的规划。

  六个人。

  三个人甚至都已经定下来,分别是马上上任兵部尚书的张周,以及户部左侍郎王琼,唯独一个陆完是从辽东巡抚上撤回来,但陆完回朝后做什么官职,尚且还不好说。

  一半的席位都已经定了,这还叫没定案?

  萧敬道:“陛下,可是要让来辽东的陆巡抚回来?若是的话,恐怕要尽早了,去年开始,辽东就在为平建奴等事而烦劳,先前新建伯已调往宣大,而今若是陆巡抚再回来,只怕辽东已无人能主持大局。”

  朱佑樘倒一点都不担心道:“不是还有唐寅吗?”

  “啊?”

  萧敬一时没反应过来,他提醒道,“陛下,唐寅而今是渤海巡抚,是在江南的。”

  朱佑樘道:“出海的事,自需要有人负责,但筹措造船等事,其实已经有了眉目了,那是否由唐寅去主持差别不大,听说徐经在秉宽身边做事很勤奋,完全可以把徐经留下,给魏国公打个下手就行。难道为了一个尚未成气候的船厂,朕要一次放出两位国之重臣过去吗?”

  萧敬又是一怔。

  两位“国之重臣”?

  不会说的是徐俌和唐寅二人吧?

  徐俌好歹算一个,唐寅就……想想唐寅过去曾把朝鲜王权都给颠覆了,说他是国之重臣,勉强也算。

  “但唐寅这个人,打仗行不行,真不好说啊。朝鲜汉阳城一事,冲锋陷阵虽由他亲自领兵,但是要把他逼到绝境,可辽东现在是个守成的局面,朕还要等秉宽回来之后,与秉宽好好商议。那陆完……的位置,就先留着。”

  朱佑樘似乎也没勉强非要让唐寅去挑大梁。

  萧敬道:“蓟州巡抚王宪,似在军政上也有一定的建树。”

  “嗯。”朱佑樘点头,“人也是秉宽举荐的,但他的态度朕不太满意。”

  一句话,便让萧敬明白了,所谓的上听处,到头来只怕无论放进去多少人,都会是张周的人,哪怕有一两个非张周派系的,也只会是那种中立派的,或者是放进去打酱油,或者是为了掩人耳目的。

  那上听处,以后其实就是张周一人的舞台。

  萧敬道:“那陛下,除了这几位,其余要找侍郎以上,只怕六部的差事,将会有懈怠。”

  朱佑樘笑了笑道:“入值上听处,并非每日都需要做的差事,本身与其职责并不冲突,就好像这上听处成员中,各自有分工。若是王琼,则负责军需粮草的调度;陆完,则是负责研武堂、都督府的军将选拔等;秉宽自不用多说,统筹一切……朕其实还想让太子偶尔过去入值一下。”

  “陛下……”

  “朕不是让他常入,而是偶尔在休息时,让他进去参与到军务之事的商讨,哪怕只是作为旁听者,对他未来治国也是有帮助的。”

  萧敬急忙点头道:“是。”

  “好了,上听处选谁不选谁,朕还需要再斟酌。最近不少人跟朕说项,说要进入研武堂……未来研武堂也是入值上听处的一个通道。”朱佑樘道。

  萧敬提醒:“陛下,研武堂毕竟多都是都督府的军职。”

  “谁说的?”朱佑樘道,“以后文臣要往西北领兵,若不懂神威炮、燧石铳,怎么能打胜仗?以后研武堂除了武班之外,也要有儒班,这都是为了平草原所设,哪怕不是为了草原,以后安定四海,征服蛮夷,也都有需要。”

  萧敬一听更觉得紧张。

  这大概的意思,是以后朝廷出身,想获得高位的,就必须要出自研武堂。

  研武堂就相当于是另一个“翰林院”,谁若没有研武堂的资历,以后就算在朝中立足,也都还会没底气。

  而张周很可能就是研武堂的总教头,相当于翰林院的创立之人。

  ……

  ……

  研武堂的定位,在朝中大臣看来,还是很普通的。

  除了九边军政用到一些研武堂的人,过去一年多时间,因为张周不在京师等原因,研武堂二期都只是开了一半就把人各自调去九边各处使用,三期更是遥遥无期。

  本来大臣所担心的是研武堂势力崛起,现在所担心的就变成了上听处。

  但事情就怕往“恶劣的方向”发展。

  在张周即将回朝的情况下,有关研武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