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四十九章 引不进正途(3/4)

背受敌的局面了?

  刘健叹道:“宾之啊,这到底是为了朝事,还是为了争一时之长短?”

  “我说什么了吗?”李东阳的意思,人家正一道的张天师要进京,是为了朝拜,我只是提前通知你们一声。

  你们怎会认为我是别有用心呢?

  刘健和谢迁自然知道他的意思,你提前跟我们说,大概就是让我们站在正一道那边,暗中给他们撑腰?至少也在背后给张秉宽拆拆台呗?

  谢迁则笑呵呵道:“这京师内外,早就有人把张秉宽称之为天师,真不知从此以后,到底论天师,是不是他张秉宽的专属呢?放作我是张氏一族的人,被这么个莫名冒出来的小子在道学上占了优势,也必定不会袖手旁观,总算有热闹瞧喽。”

  道士手段太多,我们传统文臣打不过。

  那就找个大道士来。

  你张秉宽再牛逼,看你怎么跟龙虎山正一道的人斗,人家家大业大,而且信徒广泛,你再牛逼也要屈从于形势……

  ……

  ……

  有关正一道来京的事,张周早就知晓。

  也没太当回事。

  因为朱佑樘提前都言明了,道家之事不涉及到正统之争,张周如今身为蔡国公,也不屑于去争个道家正统的威名,至于正一道张家敢不敢跟张周争,那也是个大问题……明知道张周现在深得皇帝的信任,还要来争,那不是自讨没趣?

  张周这边家眷没回来,张周仍旧只能当“和尚”。

  到晚上仍旧是去戏楼,一边听着外面在排戏,一边在自己的包间内瞅着各种兵部的公文。

  他也很发愁。

  因为没有从底层一步步爬升,而是直接跃居高位,也给他带来一个不太好的“习惯”,那就是遇事不喜欢敷衍,总想要把问题解决,说到底还是官僚思想没那么重,以至于案牍上各种费神的事情在沟通和处理方面都很棘手。

  官场的事情适合“拖”,适合“推诿”,不适合“遇事决事”。

  张周人在官场的资历也不够,这需要他从政绩上,尤其是在治理兵部部堂事务上获得历练,以及他人的尊重。

  这反倒催生张周不得不处理手头上的事,而很多事又需要跟朝中六部的人沟通,尤其是户部……眼下户部尚书佀钟看似是“后起之秀”,但人家毕竟是传统文臣推上来的,光靠一个王琼,完全还没法把户部对接的事情做好。

  “来年开春,大同、延绥两处,铸重炮三十门,另远炮二百四十门……”

  “燧石铳四千杆,弹药不计……”

  “石材五十万方,用以延绥造城之用,所需盐引折色银十二万两……”

  张周光是核算一下来年开春地方上所需要准备的战备物资,数字其实就已经达到了四十万两,而相对于大明的财政收入,这些开销又有些大,毕竟大明过去数年在西北一直过得都是紧日子。

  大明也想全军出击,以十几万兵马进兵草原,获得一场大胜。

  奈何条件不允许。

  西北将士看似是军户,留着打仗的,但多数时候都是在完成修造堡垒、种田、运粮等事,他们真正训练的时间很短,就算给他们大批的军械物资,在没有合适教官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懂得如何使用。

  研武堂设立的初衷,就是先教会那些将官如何使用新的火器,把大明边军将士的心态从冷兵器往热兵器方向改变。

  但本身研武堂也需要朝廷调拨款项来保证运转。

  “……研武堂预算开销,十六万两……”

  等于说,来年光是一个研武堂,就要占大明如此大的开销,张周也不知道这钱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修研武堂的屋舍?修校场?

  还是说用以公费开支?铸炮什么的本身是不需要研武堂出银子的,调的又都是京营的士兵……就算是管饭,也花不了这么多银子。

  但等他看到下面每一项的预算开支,张周又就觉得好像这十六万两银子还有点捉襟见肘呢。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张周把面前的公文案牍全都合上。

  一旁的小长今很识相,赶紧过来给张周斟酒。

  却还没等张周拿起酒杯喝两口,他的客人便到了,是宁彤。

  宁彤是过来跟张周“学徒”的,因为要一起开药铺,宁彤感觉到这是自己人生的机遇,说不定以后他宁彤就是大明第一女神医了,所以往张周这里来的时候,也是风风火火的样子,拿出了一点事业女强人的姿态来。

  却是在她身后,还跟着一名女子,正是陈家女。

  “这是蔡国公让妾身所写的计划书,选址在崇文门内,距离皇宫不远,以后会有专人进行打理,妾身作为掌柜,可以随时出外问诊,另外进货会以江南药材商贾为引,各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