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四百五十二章 良苦用心(3/4)

只是看在王越病逝,没有人比他秦纮更加德高望重。

  既然现在西北战局都已经稳定了,而且也证明了,鞑靼小王子进犯时,秦纮也没有太多的主动作为,宁夏该被劫掠还是照样守不住……那以秦纮声望来稳定军心的目的,就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是时候该换个能力强点的人过去,让其好好跟鞑靼小王子周旋一番。

  张周道:“为了保证王侍郎未来在三边能足够震慑狄夷,大明将会以主动出兵哈密为契机,随后出兵吐鲁番等处,将鞑靼人赶出西域等处。年中之前,争取修造轻炮一千门,远炮和重炮过二百门,调三边之地,若是再加上几千杆燧石铳,你看够吗?”

  王琼这才知道。

  张周这是在给他送“军功”呢。

  王守仁能在草原上取胜,近乎全靠张周在永平府开铁矿,加上西山煤矿所铸造出来的六百门轻炮,还有那四千杆燧石铳。

  如果给他一千门轻炮,加上二百门远炮和重炮,那他王琼也能做到在三边之地横着走。

  现在比军功的获取,更多不是看打造多少骑兵,而是看打造多少新式的火器。

  王琼道:“下官若是真有幸能在三边之地,领兵镇守大明边陲,自当尽心竭力。”

  王琼知道,这算是张周单独的“收买”,若不是皇帝授意的话,张周是不会这么贸然找他说这番话的。

  送军功给他,为的是让他当三边总制,那张周之后的下一任兵部尚书,很可能就是他王琼的……甚至他王琼也有机会跟王越、张周和王守仁一样,以文臣身份获取军功封爵。

  王琼从西北调回京师为户部左侍郎,心中其实是略显失落的,感觉自己被王守仁压了一头,上面更有张周这座大山不可逾越,感觉人生看不到希望。

  但现在他感觉希望就在眼前。

  ……

  ……

  张周跟王琼谈了不少有关西北用兵的方略。

  张周也让王琼回去多写几分“军务策”,大概的意思是,你多写点有关西北的见地,给皇帝看看,无论写得好不好,至少证明你有心,这样皇帝下次再决定谁去接替秦纮的时候,就会在朝臣面前提到你对军务之事的热衷,到时廷推举荐你去当三边总制,也就更加名正言顺。

  王琼信心满满。

  这次没能进研武堂当教官,却能以顾问的身份,有机会问鼎三边总制的职位,让他感觉到没跟错人。

  在研武堂动员会结束之后,张周下午回上听处时,朱佑樘就亲自过来找张周,谈及有关来年西北用人的事情。

  “秉宽,这是朕对于九边各处巡抚的差遣,有些人也是该撤换了,诸如这个杨一清,在宁夏没有寸功,朕打算将他调到南京当个大理寺少卿,从此之后就让他守在南京,不必回来碍眼了!”

  九边巡抚到了换届的时候。

  除了许进这个新任的偏关巡抚之外,还有王守仁兼任的大同巡抚不会撤换之外,其余的巡抚,包括之前跟张周很不对付,却又保持在宣府巡抚位置上很久的马中锡,都到了该替换的时候。

  朱佑樘最近跟吏部要地方官员名单,就是回去斟酌哪些人可以调西北为巡抚。

  名义上,地方知府以上都可以作为备选,但其实想当巡抚,怎么说也要有九边为“巡察御史”的经验,而且基本要是“左右布政使”的官职,相当于一省的文政最高长官或是副手……至于按察使之类的,一次就想提升到巡抚级别,除非能到和皇帝的“另眼相看”。

  这种越级的提拔,必然得有张周的“背书”,意思是,只有张周认为你可以破格提拔,你才有资格。

  张周道:“陛下,对于王宪,您准备如何用?”

  王宪仍旧是蓟州巡抚。

  在弘治年间,并无蓟辽总督,蓟州和辽东分别属于巡抚担任最高长官,并不统筹调派,而随着王宪之前在潢水一战中,跟文臣过于走得近,使得王宪被文臣推举为下一任三边总督的热门人选,甚至也有人推荐让他回朝当右都御史或是直接当六部侍郎的。

  要不是王守仁在官山一战中横空杀出,或许宣大总制的职位,传统文臣也想给王宪。

  朱佑樘想了想,沉默不语。

  对于王宪,他的态度也有些复杂。

  王宪是张周举荐出来的,后来通过潢水一战,王宪与彭泉带兵在潢水一战中力压辽东陆完所部,以四千兵马取得潢水大捷,并在论功行赏时,近乎将大半的功劳都揽在蓟州将士身上,以此种下了跟辽东将士的不和。

  王宪可以说现在成为军中的异类。

  明明你可以投靠张周,有更好的前途,但他就是为了帮蓟州将士争功,把自己摆在了张周的对立面,却好像完全辜负了张周的提携之恩。

  “秉宽,你说吧。”朱佑樘道。

  张周笑道:“既然不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