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第七百七十八章 立场比原则重要(2/3)

术或是矿产,最缺的是人。一个普通的纺织妇人,在滨海城,每月都能拿到一两银子以上的俸禄,就这样仍旧招募不到足够的人手。”

  “那出产的布匹,北方的边军早就足够,甚至让京师周边的布匹价格一降再降,已跟棉花价格相当,世人都称奇。”

  “再说锻造钢铁,铸造火炮,还有就是制造火铳等,那真就是一辆辆的马车往外运,等年底滨海城到京师的火车贯通之后,那才叫……壮观啊。”

  杨鹏说到这里,似乎是在那感慨神迹。

  孙上器却在想,你光是抓几个跟蔡国公作对的官员,把他们的家眷发配过去,那能解决缺人的问题?

  杨鹏道:“孙佥事,你在辽东种新粮,人手可够用?”

  孙上器如实道:“基本……不够用。能开垦的荒地太多,种植的军民都是每日劳作,即便如此,仍旧有很多土地来不及在适合的时节播种。不过收成很好。”

  杨鹏笑着问道:“没从山东等地调动百姓过去?”

  “朝廷有政令,是要调动,但百姓不愿意迁徙。”孙上器道。

  “那还不是因为辽东之地并非中原,百姓不愿长途迁徙?或是他们没有看到实在的利益……若是像滨海城一样,是个人都知道那边能赚银子,一个劳力一年能赚到二三十两银子,一个妇人一年都能赚到十五两银子以上……谁人不想去呢?”

  孙上器道:“可一般人,无法迁徙。”

  杨鹏笑道:“那要看谁来推进此事,咱家就是要帮蔡国公,把山东、河南等处的百姓,甚至是京师周边的百姓,往滨海城调度,这也是陛下的意思。既然限制户籍等事,并不能带来昌盛,还不如一切都顺应发展,把人往滨海城集中。”

  孙上器登时明白是怎么回事,行礼道:“公公您有远见。”

  “乃是蔡国公有远见,我等不过是替他做点事罢了。”

  杨鹏说着,手里仍旧捏着那一沓官员落罪的名单道,“这些人,最多是开胃菜。”

  孙上器道:“那该如何处置这些人?”

  杨鹏笑道:“他们倒无所谓,死不死的,要看陛下如何判。关键是有些清流之人,要处置他们比较麻烦,既不能杀,又不能纵容,一定要做到张弛有度。”

  孙上器心说,这还真难,果然上位之人的想法与我们不一样,还是以前当个百户更加无忧无虑。

  “再就是……”杨鹏脸上带着坏笑道,“这里面一些妇人,也要送到合适的地方去。”

  孙上器一听,登时好像明白到什么。

  说来说去,还是要给张周送女人,且还不用自己去找,甚至连借花献佛都算不上,根本就是假公济私。

  “这世上不偷腥的猫,咱家没见过。”杨鹏道,“蔡国公位高权重,咱这些人能做点让他欣赏和满意的事,也不容易。毕竟人家本事在那摆着,咱就只能是做点锦上添花的事,剩下的,就当是替陛下分忧了。”

  ……

  ……

  京师一场大雪。

  临近年关,京城的各衙门似乎也都进入到停滞状态,这天李士实以刑部右侍郎的身份,带着急切的心情去拜见李东阳,中午就到了府宅,一直坐了一下午,上灯后才见到李东阳本人。

  “李公。”李士实见到李东阳,急忙起身行礼。

  李东阳道:“白洲你有要紧事?”

  显然李东阳也知晓李士实现在卷入到舆论漩涡,之前朝廷所查的案子,到侍郎这一级别,就已经停滞下来,但本身李士实是卷入到案中的。

  李士实道:“李公明鉴,这里有一份刚从北镇抚司调出来的落罪官吏名册,看完令人叹惋,乃有人刻意要在朝中大兴冤狱。”

  先定个基调。

  这都是冤狱,这些人不该被惩罚,是有人借助刑狱手段,来打压异己。

  李东阳摇摇头,他似乎并不太想跟李士实谈及此事。

  本来李东阳能很早回来,但他就是刻意不回,其实也表明他现在是不愿意跟李士实走得太近的。

  “我知道了。”李东阳道,“此事有机会的话,我会跟陛下提,会在朝堂上提。”

  李士实道:“也请李公相助。”

  “怎么?”李东阳皱眉。

  李士实噗通一声跪下来道:“先前也不知怎的,是被宵小之人构陷,乃说在下与朝中落罪的官员有勾联,有不法之事,具体如何并不见于朝堂明文的奏疏,也不见于朝上的理论,全在一些人的私下议论,不堪其扰。”

  李东阳道:“那怎样?”

  李士实继续跪在那,低下头道:“在下希望能请辞离开朝堂,从此不问朝中事。”

  “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