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抽象天命,你千古一帝》

第193章: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4)

/p>

  刘恪都不由得一阵愣神。

  被所有人或有意或无意,而淡化的寿辰。

  在这深宫之中,竟还有一个女子记得。

  情情爱爱的事情,刘恪懂得不多。

  也麻烦。

  他也不怎么会表达。

  只是望着眼前的玉人,温柔恬静,一双美眸,柔情似水。

  “怎么了,臣妾脸上有东西?”

  姜素樘被看的有些不自在。

  “没有,就是太好看了。”

  刘恪顿了顿,拉起了姜素樘的手。

  “朕曾经说过,收复长安后,再行登基。”

  “你可为后。”

  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定下了至关重要的皇后之位。

  但刘恪觉得,她值得。

  即使剔除金陵姜氏的背景,剔除妖孽一样的弟弟姜祛寒,剔除当今唯一的龙子。

  这个在宫中,各种被迫害,却没有一句怨声的玉人儿,依然值得。

  ——

  等到次日,萧元常、廉汉升等文武,也从置壁港回来了。

  “朕让今科士子们,去往民间,协助农人们秋收。”

  “他们怎么做的,你们也应该都知道。”

  “朕以这秋收为殿试,诸卿认为,该点何人为状元?”

  上朝第一件事,就是点状元。

  群臣心中早有计较。

  毕竟这关乎着未来朝廷的用人方向。

  魏季舒和薛嘉,两人共同推举了甄富。

  他们两人,之前被刘恪打发去,解决秋收人手短缺的问题。

  合计之下,就是采取了类似于甄富的做法。

  反正吕宋的金子够多,采取金钱激励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秋收之中。

  说白了,朝廷这种政治机器,就是研究怎么花钱。

  方式方法很重要。

  把钱用在刀刃上,就是能力的体现。

  此外,两人也考虑了海说的出身。

  海说出身寒微,多少不受朝中世家大臣待见。

  老子诗书传家,寒窗苦读数十年,凭什么不如你一个破落户?

  如果当了状元,仕途肯定会更加困难。

  魏季舒和薛嘉的出身,也都不好,就想顺便帮一把。

  状元只是虚名,往后如何走的更远,才是重要的。

  不过萧元常却有些异议。

  “这状元,非海说莫属。”

  听到萧元常的话,刘恪微微挑眉。

  其实他内心,也是比较倾向于海说的。

  只是甄富确实也是个好苗子,值得培养。

  两人都没有优秀到,足以跟对方拉开明显差距。

  所以刘恪才会犹豫。

  也正是因此,他才对萧元常如此坚决而有些惊讶。

  萧元常知道皇帝心中疑惑,他拱手回答道:

  “海说与甄富的会试考卷,都是由臣亲自批改。”

  “再加上二人的秋收举止,以臣之见,两人都极其优秀。”

  “但是对比甄富,海说立足于天下。”

  “虽说在秋收时,效率不如甄富。”

  “但其言行举止,却能影响朝中,乃至整个天下。”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海说能脚踏实地,为民办事。”

  一部分文臣,对萧元常表示支持。

  海说的一言一行,对官员的表率作用,是可以预见的。

  与之相反,甄富就

  多少有点不可复制了。

  虽然效率确实惊人,花钱也花的对,但没人有无极甄氏的家资,就算有,也很难像甄富一样,有挥金如土的魄力。

  反倒是海说。

  咱没钱,那就肝。

  至少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是可以做到的。

  至于点做状元后的舆论压力。

  萧元常没怎么考虑。

  魏季舒、李景绩这种道士出身,皇帝一样敢力排众议重用。

  从来不用怀疑,皇帝在用人方面的魄力。

  只要有才能,绝对会被放到最适合的地方。

  一众世家重臣,望向了何坤。

  何坤不仅仅是大部分世家重臣的领袖,还亲自参与了科举。

  他的意见,举足轻重。

  “臣也认为,海说理应为状元。”

  何坤有自己的一番逻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