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故人相见(2/3)
而他确实也做的不错,他在北地,朔方等地设立了大量的养马场,为大汉解决了缺马的问题,如今的大汉不但不缺马,甚至还出现了马匹过剩,当初高皇帝找不出四匹同色马的时候,一匹优秀的战马可以在长安里换一座六个屋的大院落…而寻常的马匹,价格也是在二十万钱左右,当时的一头耕牛也才一万八千钱左右…同样的钱可以买十几头牛了,到了如今,牛的价格在七千钱左右,而马匹的价格却已经暴跌,来到了四万八千钱…
太仆还亲自拟定出了一套马训,是讲述如何养马医马,他甚至还领着官吏们弄出了一套专门的畜医书,有效的保证了牧民的利益。
他因为功劳封侯,如今贵为窳浑侯。
大汉的侯是看食邑的,食邑若是少,只有一个亭的规模,那就是亭侯,有乡的规模,那就是乡侯,若是有一个县的规模,那就是县侯,只是按着食邑来区别,到东汉才正式划分出了各级别的侯和不同的礼法。
别看大家都是侯,可彼此之间的差距可就大了,就比如尚方的那些侯,这些人食邑规模都不大,仅仅有一个亭或者一个乡的规模,可庙堂里的这些侯,那可都是几千户的县侯。
太仆满脸的无奈,说道:
刘长有两大志向,一个是让所有人都能穿上衣裳。
自从打开了与身毒的商路后,身毒各国纷纷开始朝贡,他们有着海量的纺织品以及原料,这些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汉国库,刘长也敢大手一挥,给全天下进行扶贫,给那些没有过冬衣裳的人赏赐衣裳,让他们都能穿上衣服…这个目标看起来已经很接近了,随着商路的发展,纺织机的改善,刘长应当是能看到人人有衣穿的局面,近期内纺织品的价格一降再降就是最好的证明,很多商贾都为了获利开始去外头贩卖纺织品了…因为国内的利润是越来越低。
可让人人吃饱饭,却还是遥遥无期。
随着各项制度的执行,大汉的户口迎来爆发性的增长,眼看就朝着三千万的关卡开始了冲刺。
粮食的产出怎么都跟不上百姓的增长,各地已经存在着饿死的情况,尽管刘长再三扩大了福利机构,各地都有存粮可以救济…但是也救济不完。
在群臣的眼里,这已经是前无古人的盛世了,庙堂都能应对任何突发灾情,整个天下的百姓基本都能吃个半饱,每天都能吃点东西,这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可刘长自然不这么想,他不但要百姓吃饭,还要让他们吃肉!
在耕作陷入僵局的时候,刘长就打起了畜牧业的主意。
匈奴当初几次被打倒,却都能迅速崛起,就是因为他们高度发展的畜牧业,畜牧不像农耕,其实上,一个八九岁的孩子都能放一群羊,一群牛…虽然也要付出不少的精力,可比农耕的精打细做来说要简单很
多,而且匈奴已经败退,在北方留下了大量的草原,在这里开垦耕作,可能要耗费二三十年的时日,但是要是在这里畜牧…那可就不同了。
唐国这些年里一直都在外出拉拢草原各部,也在不断的修建城池,完成对草原的扩张。
刘长想要更进一步,将匈奴留下的势力范围全数吞并,修建几个庞大的畜牧区,以城池为中心,彻底控制这片拥有着无数资源的草原。
他特意将太仆叫来,就是为了这件事。
而太仆就有些为难了。
开发草原,谈何容易啊。
这玩意比开发南国还要艰难…还容易引发一些矛盾。
听着太仆的劝谏,刘长有些生气,
太仆有些迟疑,
刘长眯起了双眼。
从长安过河内或者河东都能到达唐国,甚至能直接赶到北地。
唐国在这些年里没有了当初飞速发展的模样,不过这也很正常,治理国家,前期所能取得的突破总是最大的,如今的唐国,就是迎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这里大概是大汉最为特殊的地方,胡汉杂居,既能看到远处驱赶着牲畜的牧民,又能看到道路边上的耕地,牧民大声的呵斥着牲畜,免得他们走进耕地里。
张不疑走下了马车,平静的看着周围。
这是一处小县城,平静却宽敞。
道路极为宽敞,往来的人并不多,城池不算热闹,但是带着别样的异域风格。
官吏有些不明白张不疑为什么要在这里下车。
这里根本就不是此行的目的地,他们是要去朔方那边的,这里距离长安都不是很远,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而已。
但是,他们也没有胆量来质问这位当朝国相。
当地的县令得知当朝左相来到此处,那是吓得连滚带爬的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