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381章 非运司之过(1/2)

  大明朝的盐官体系是在重要的地方设置都转运盐使司,除了两淮、两浙,还有长芦、河东、山东、福建,而在边疆地区则设置盐课提举司,共七个,分别为广东、海北、四川、云南,其中云南一个地方就有四个盐课提举司。

  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分管数量不同的盐场、批验所等衙门。

  其中当然还有更复杂的内容。

  但大体上,朝廷就是通过这样的盐官体系来管理全国食盐,而盐引也是从这些机构里出。

  如今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查出这种贪腐桉,其余的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其实也不必再查了,能有一个好官都是算是在沙子里淘到金。

  两淮盐场搞成这副模样,也是丢尽了朝廷的脸面。

  皇帝对此龙颜震怒,但再怒,也不能够就不要这个衙门了。

  自内阁而下,六部九卿和科道言官都给这‘任性’的举动吓了一跳。

  朱厚照连翻了几个奏疏,都是啰啰嗦嗦一大堆的。

  尤其礼部的几个老官僚,更是不能够接受这种‘离经叛道’。

  皇帝本来是在听秋的科举相关事务安排,确定主副考官,以及代替皇帝祭拜孔庙的人选等等,这些在朱厚照看来不是实务,不过身在这个时代,有些流程还是要走的。

  不能够觉得祭祀孔庙没用,就不派人去了。

  这些倒还好,像林尚书因为接触皇帝多了也没多讲太多,

  就是礼部的一些老学究,满心满意的向他进谏,开口必称祖制、动荡之类的词,

  朱厚照给他们的脑袋疼,

  “大明朝的盐法自洪武朝到今,又不是一丁点儿都没改过,你们难道能今日盐法和洪武年间完全一致么?不合时夷一些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是朕登基以来一直坚持的一点。而改的好与不好,不在朕的口头,也不在你们激烈的陈辞之上,其要害是要看施行下去效果如何。”

  “你们都是朝廷的老臣,也算久读圣人之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朕这个年纪也不适合教你们。现如今,两淮运司已成了贪腐的温床,百姓、灶户莫不受其害,这么个东西,留之何用?”

  礼部两位侍郎都跪在皇帝面前,

  他们白发苍苍,眼袋深重,看体态叫一个老迈,据锦衣卫回报,曹、刘两位侍郎平时并不为祸,只不过也就是熬资历上来的,靠着文坛上的名声抑或是亲族的护佑,总归是得了个高官,反正做做平日常规的事情也没问题。

  “陛下,老臣有肺腑之言,沥血上奏。”

  朱厚照深深看了眼这个瘦削长脸老头儿,“曹侍郎有话就,朕虽然得了严苛之君的名头,但若真是因言获罪的君王,大明朝堂早该为之一清了。”

  这话的有些怨言。

  皇帝的许多为政举措不被理解,也强推一系列命令,甚至杀了人,这多多少少都有些影响。甚至锦衣卫也会给朱厚照奏报,有些不得意的官员私下里常赢怨妇之言’,有的时候还不够敬重,实在可恶。

  但朱厚照并没有下令严防死守,除非这些人开始堂而皇之、光明正大的搞。实际上,杀了这么多人,又怎么会有完全的好名声?只不过皇帝确实也勤政爱民,所以一样也有认同他的臣子罢了。

  所以如今的情形就是,皇帝有怨气,大臣一样有怨气。曹侍郎颤着声、叩着头,凄声问道:“陛下精通驭臣之术,那驭民之术呢?!”

  朱厚照双眉一沉,

  “此话何意?”

  “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先秦时更有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贫民、辱民。陛下宽仁爱民,臣等皆知,只是下有良民、奸民之分,而陛下皆待之甚厚,由此民强而国弱……”

  “曹侍郎,”朱厚照直接打断了他,“驭民五术已经是商君时的话了,岂不闻太祖皇帝所下民易虐,上难欺?你的贫民、辱民,难道不是违背祖制?”

  姓曹的还要话,

  但朱厚照阻止了他,他能讲出驭民五术,便代表许多话其实都不到一起。再下去就是相互争执,那便没有意思了。

  其实正儿八经从统治者、压迫者、剥削者的角度来,这五术并不能没有一点道理,似清朝便有所谓的三十三两白银的政策。

  就是一个老百姓平均一年的花费在三十六两白银,而朝廷通过各种方式限制百姓收入,使其在三十三两白银左右。

  这样饿不死、强不了,而且看似还有希望。那普通百姓就只能从年头忙到年尾,生活的幸福满足就在3两白银的差距之间,但终其一生都只是骆驼祥子,拉了一辈子黄包车,都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后来所谓的坊nu,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明朝的当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