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521章 官与吏(2/3)

  “是,臣等遵旨。”

  “其子林庭既得祖宗成荫,应效法其父,忠心任事,克己奉公。朕意,调其任淮安府知府。吏部注意考察其政绩,若是残局收拾的好,记得递东西进宫,朕会再行升迁。”

  林庭后来也当到了尚书,能力应当不是太大的问题。

  实际上,闽南林家在明代还是比较有名的。因为他们家出了五个尚书。

  所谓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说的就是这个林家。

  当然,如果在朱厚照这里这个林庭只是徒有其名,那尚书之位是落不在他的手里的。

  从苏州府到淮安府,看起来没有什么提拔,

  不过官场上的东西很微妙,淮安府出了事,自然就受到上面关注,在此基础上,他只要做出成绩便更容易得到关注。

  有的时候,关注比成绩更加重要。

  这一点,当过基层官员的人一定是明白的。

  所以阁老、尚书都知道,这也是对林瀚的一个照顾。

  国人还是看重这一点的,所谓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为人父母者奋斗了半辈子有时候真的就是为了子女,更希望子女能够接过自己的衣钵。

  而皇帝的行为似乎总是这样‘割裂’,

  对你好,能好到心坎里,

  对你差,那是谁讲情都没用,非得砍了你。

  不管怎样,林氏父子的结局还是让乾清宫里多了几分暖心之感,大家都还是熟悉皇帝的,情绪也稍许轻松下来。

  “陛下,林庭离任苏州以后,苏州府知府的位置便空缺了。”

  一般而言,知府的任命不必拿到皇帝面前来说,最多是写在奏疏里,让皇帝知道也就是了。不过苏州府却不同,说起来有点夸张……

  但这是真的,苏州府一年的税赋有两百多万石……占据全国的十分之一。

  苏州府加上松江府、常州府,再加上南直隶剩余府州,其税赋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不是说这个地方多么的富庶。

  而是因为这里的百姓曾经支持张士诚,朱元璋在这里收的税收特别的重。

  以至于苏州府一府之税赋,就超过了浙江、福建、四川等一众省份。

  这样来看,苏州府哪里是个府,分明就是个省。

  那么梁储真的拿出来论一论,倒也没有多不合适。

  但对朱厚照来说,级别过低的官员他实在不熟悉,只能问道:“可有推荐的人选?”

  一直没说话的王阁老开口,“微臣推荐大名府知府周铮,此人原为良乡知县,性清静、守清名,为官任事必以朝廷、百姓为先。”

  朱厚照想,当初良乡一战,王炳应当是招揽了一些人的。

  战事获胜,人人升迁,这个周铮大概也是如此。

  “吏部,也是这个意见嘛?”

  皇帝的话意带着一些停顿、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意味。

  王炳心里则有些沉下去,如果皇帝同意,其实不需要问了,这个时候还问,明显是不同意。

  吏部……

  吏部的联系阁老是杨一清。

  “微臣考察两京一十三省之知县,倒是觉得湖州府德清县知县姜雍政绩耀眼,可堪大任。”梁储果然没给王炳面子。

  王炳这个人,多少还是强势了些。

  他是阁老,被他直接管理的人是没办法的。

  其他人么,有时候会不太甩他面子,尤其皇帝表现出明显的和他意见相左时。

  梁储更不会多么怕他。

  这位吏部尚书,平时存在感不高,当初也是因为王鏊要临时去转任浙闽总督所以才让他接了手。但接了手,也要有四年了,做的是稳稳当当。

  因为他有一个很多人都羡慕的政治资历:在当今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梁储是东宫属官,任太子冼马。

  这个职务在汉唐时都是非常显赫的职位,掌典籍图书,有点东宫办公室主任的感觉。

  到了明代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管怎么说,他也太子侍从官,是辅佐过太子读书的人!

  这叫什么?

  旧人、亲信!

  要不然吏部尚书怎么不叫别人接任啊。

  朱厚照有意同意,不过他不想太驳王炳的面子,又问道:“杨阁老,你以为呢?”

  “微臣觉得,便按考绩来定,谁优便选谁。”

  “有道理,就依杨阁老所言。”

  杨一清说话是有数的,堂堂吏部尚书绝不会注意普通人,这个德清知县姜雍得了吏部尚书一个政绩耀眼的评价,那肯定是差不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