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675章 游刃有余(1/2)

  第676章游刃有余

  天子怒以后,南京城里的气氛果然不一样,很快朱厚照就开始收到消息,他才不管那些人是什么背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涉及到谁都得抓。

  尤址来禀报外面谢体中等人求见。

  朱厚照一抬眼皮,虽然未见真人,但是已经可以预料得到他们会说什么。

  “宣。”

  所来一共三人,以谢体中为首,还有南京的兵部尚书罗仲远、户部尚书石宾贤。

  他们都是几十岁的老头儿了,不过在这里当个闲职应当日子过得不错,身子骨都好的很。

  “臣南京工部尚书谢体中,拜见皇上!”

  其他两人一如他这样行礼。

  朱厚照没有立马让他们起身,而是保持了数息的沉默。

  当年他们在北京也都是见过的。

  “三位爱卿,都老了不少,朕也长大了。”

  谢体中再俯首,“皇上青春盛年,自非臣这等老朽之人可比。”

  “历代帝王之中,朕继位的年纪算是小的了,就是寻常百姓之家,家主也不放心自己十几岁的儿子操持家业。可朕没什么选择,祖宗留下的江山,朕得守好。

  这些年来,朝堂算不上平静,阴险诡诈、惊涛骇浪、权谋算计,朕见的一点儿也不少。时至今日,朕已经能看透人心了。”

  皇帝微微笑着,他就在三人的耳边轻声说。

  讲完这两句,他才说:“行了,都起身吧,不要跪着回话,说说是什么事。”

  “谢陛下。”

  谢体中再看皇帝背影,其实是有一种压迫感。

  这可是正德皇帝。

  远非之前的弘治、成化所能比。

  弘治完全信奉他们所说,成化则比当今圣上少了些权谋。

  刚刚那一番话……让他有些摸不清楚圣意。

  天子年方二十,不过气度从容,面色沉稳,从他以往所知的来看,天下大势几乎都在他的算计之中。

  这其实就是一种气场。

  以如今朱厚照的权势地位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陛下,老臣有事启奏。”

  谢体中略微失神的时候,边上的石宾贤率先出声。

  “说。”

  “老臣斗胆,敢问陛下可知近日锦衣卫大索全城,在城中已抓不下百人之数!老臣自知陛下曾下旨先行拘押先前那二十七人,只不过现如今实际所抓人数已五倍于陛下之要求。且臣闻听有重典刑之议,臣窃以为非宜。”

  “为何非宜?”

  石宾贤双臂平举,直面天子,正气凛然的说:“凡治国者,首要在于安抚人心。若用重典刑,百姓将闻风丧胆,惴惴不安。久而久之,民心生怨,社会动荡,国家危矣。再者,重典刑之行,易使臣子离心。臣子离心,则忠言难闻;忠言难闻,则陛下难以明察国情,国家将陷入危境。故臣愿陛下深思其虑,不可用刑过重,以免人心不稳。”

  “臣附议。”罗仲远也跟上,“圣主之治,应以仁德为先,刑罚为辅。若以仁德化人,则百姓自知敬畏;若以刑罚治人,则百姓心生怨懑。愿陛下明察此理,去重典刑之弊,行仁政之道,使国家昌盛不衰。”

  朱厚照转头望向谢体中,“谢尚书,你以为呢?”

  “回陛下,臣也以为,盛世之治应当宽刑罚以安抚人心。”

  “朕……知道了。”

  谢体中:??

  石宾贤:???

  “皇上……”

  “朕说,知道了。”朱厚照又重复一遍。

  石宾贤明白过来,皇帝是任他们随便说去,但基本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不会去理他们。

  确实如此。

  朱厚照还是太子的时候是会和臣子去争论的,当上皇帝以后逐渐减少。

  皇帝还是很特殊的一个身份,总是和臣子争论,影响会很恶劣。

  现在,他十年为君自然更加没有兴趣再做这些事,除非真的有人不识好歹。

  再说了,这几个人什么脾气他早就清楚了,何必在这里浪费感情,反正他的人在外头做了。

  不过谢体中三人今日之行却不想一无所获。

  谢体中忽然跪了下来,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臣心知陛下不愿听臣等逆耳之言,但臣忧国之心为切……”

  “谢尚书。”

  “陛下!”

  “你真的当朕是什么糊涂君主吗?”

  “老臣不敢。”

  “你这个工部尚书是有南京皇陵和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