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九百六十四章 贾珩:养寇自重?他何时有这个心思?(3/4)

阴沉,沉声说道:“女真人此刻还未走远,来人,接管关城,速速追击!”

  大将军在平安州取得大捷,女真军心动摇,正是建功立业之时,如今这些女真人收到了消息,已经开始撤离,煮熟的鸭子竟飞了!

  待谢鲸领兵进驻居庸关城之时,可见随处丢弃着一些辎重和旗帜,而女真兵马不见人影。

  谢鲸未及停留,派出一支哨骑追逐女真兵马的动向,然后领大军追击着女真骑军。

  ……

  ……

  而时光匆匆,转眼之间,又是五六天过去,贾珩从大同领骑军出发,前往宣化,在过了宣化城以后,陆续收到了东线战场递送而来的军情塘报。

  首先是居庸关的谢鲸的请罪军报,提到女真兵马自隘口撤离,未及察觉,还请大将军责罚。

  然后是谢再义,勉强追赶上从关隘撤军满清两红旗和正蓝旗的精锐,在青龙关外与代善留下断后的清军精锐交手,双方匆匆战过一场,歼敌八百,目送女真远遁。

  之后就是曹变蛟的军报,领兵追击两红旗至密云所在,与清国多罗郡王阿达礼交手,是役,阵斩阿达礼,击溃留下断后的三千女真兵马,斩敌一千三百,受此迟滞以后,晚到一步。

  整个西线的战果大致就是如此。

  与贾珩所料基本不差,不大不小。

  而这次女真因为征讨察哈尔蒙古的入寇汉境,也在三月底,四月初,东西两线战场渐渐落下尾声。

  因为皇太极的暴毙,原本可能迁延半年的战事,仅仅两个多月宣告无疾而终。

  这一日,晴空万里,春光明媚。

  贾珩率领的八千骑军也接近了北平府城,在视野所在方向,高立、巍峨的城墙遥遥在望,而斥候哨骑正在抵近城池,与城中的北平兵马接洽,商量相迎以及驻军事宜。

  陈潇在一旁骑着马上,似乎一路而来的美景,让少女心情不错,山字无翼冠下的明丽玉容白里透红,香肌玉肤,语气轻快说道:“这场战事,女真虽然收复察哈尔蒙古,实力大增,但也损兵折将,镶蓝旗以及蒙古兵丁合计损兵七千,女真汉军两旗被击溃,损兵也有六千,如果加上皇太极率领正黄旗的五六千兵马,两红旗的两千兵马,前前后后,女真合蒙古、汉军,合计伤亡在近两万兵马。”

  贾珩看向一旁的陈潇,有些少见地看到陈潇那张清丽玉容上的欣然笑意,也为其感染,轻声道:“你这帐算得倒是一清二楚。”

  其实,说来虽然有着几场大胜,但合计一下女真损失的兵马,似乎也并不多。

  因为不管是济尔哈朗的草原之战,还是皇太极的平安州之战,在茫茫的草原上一旦四散奔逃,往往很难做到聚而歼之。

  而女真的骑军在四散奔逃至草原以后,汉军不熟悉路途,就不敢贸然追击,说来还是深入大漠,追亡逐北的条件不成熟。

  反而不如额哲这等草原上惯了的蒙古人,这想来也是额哲先前对追击皇太极本部精锐跃跃欲试的缘故。

  但单凭额哲一部以及大同城中的京营骑军,其实很难动摇女真本部精锐。

  陈潇说着,清声道:“北平府城的人来了。”

  贾珩拿起望远镜举目眺望而去,只见高大巍峨的北平府城,武定门霍然大开,李瓒以及北平都司的大小官员,已经相迎出城。

  此刻,李瓒看向那骑在马上的蟒服少年,目中涌起激动之色。

  近得北平城前,贾珩翻身下马,将缰绳丢给一旁的侍卫,看向那蟒服玉带的内阁次辅,面上带着故人重逢的笑意。

  如此谦恭,自然是防备为人指摘持军功而跋扈。

  其实,当初他能以弱冠之身领军京营,除了平乱、练兵之功,还离不开李瓒这位内阁阁臣、兵部尚书的极力举荐。

  “子钰。”李瓒目光激动地看向那蟒服少年,声音也有着熟稔。

  “阁老。”贾珩也快行几步,朝着那黑须白面的官员行了一礼。

  如果要配一首应景BGM,此刻就要响起:“每一次见到你,都是大风起,每次看到你,总是惊雷起~”

  严格来说,他还真是狄仁杰本杰,从中原到江南,再到大同……

  贾珩压下心底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快行几步,温声道:“自京中一别,两月未见,阁老清减了许多。”

  此刻,李瓒身后的河北提督康鸿、山东提督陆琪以及北平都司诸将,都是目光复杂地看着那蟒服少年。

  开国百年以来,少年武勋能有比肩者,无出其右。

  可以说,一连串的战事已经证明了贾珩卓越的军事才华,柱国之臣,将帅之英,卫霍之姿……

  毫无疑问,未来十年,二十年,对虏战事将由这位永宁侯操持,不,或许回京以后就要封公了。

  不到二十岁的少年国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